“抄袭”都是市场惯出来的
热映影片《夏洛特烦恼》,这一次真的遇到了烦恼。
就在此片刚刚突破票房十亿大关的时候,热热闹闹的喜剧突然间演变为唾沫横飞的闹剧。微信公众号“影画志”发布了一篇文章,指称《夏洛特烦恼》抄袭了科波拉的旧作《佩姬苏要出嫁》,并将两部电影的关键画面逐一截屏对比,舆论哗然。
辩解是必须的。《夏洛特烦恼》主创直面“抄袭门”——“有雷同性”,但不是“抄袭”。律师王军通过微博发表声明,否认抄袭,且要求“公开赔礼道歉”。
反弹在意料之中,风头正劲的票房黑马,哪能轻易就揽下“抄袭”的罪名?文章中若是使用“山寨”、“致敬”、“借鉴”等字眼,恐怕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弹,毕竟,“致敬”和“借鉴”几乎已成国产片普遍做法,“山寨”片也从来没从影院销声匿迹。
同样是有科波拉的影子,姜文《一步之遥》第一场戏就赤裸裸地“致敬”《教父》,那昏暗的灯光、一字不停的语气、幽幽的背影、低沉的诉说,以及胸口的玫瑰花、椅子后的百叶窗和相似的对白,是不是跟《教父》的开篇“长得很像”?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时技惊四座,但是,影片类型和叙事方式是不是像极了盖·瑞奇的《偷拐抢骗》和《两杆大烟枪》?王晶、刘镇伟之流,甚至专门以“调侃式致敬”老片为乐。
近期票房过10亿的几部影片,无一例外地遇到了同样的烦恼——《捉妖记》被指与《驯龙高手》“很像”;《煎饼侠》整个骨架完全照搬的《包芬格计划》;《港囧》等“囧系列”电影,也与多部好莱坞电影有相似之处。这倒不是因为导演们脸皮太厚,而是因为市场结构的单调逼仄和急功近利的市场心态。
警匪片政策受限,古装片成本太高,科幻片技术不足,史诗片格局不够……近几年国产片的主流,俨然就是喜剧片和青春片,什么赚钱大家就一哄而上、吃干榨净。这么说丝毫没有为山寨、抄袭之风辩护的意思,笔者只是恨铁不成钢,对国产片的投机思维和跟风潮流难以释怀。
2000年时全国电影总票房才8.6亿元,今年多方预估总票房很可能突破300亿。按道理讲,如此快速增长的市场,当能孕育涵养出越来越多品质之作,就像韩国电影,市场扩大带来良性循环,佳作不断。但国产片就像冯小刚吐槽的那样,随随便便拍了一部《私人订制》一周卖了四亿多,认认真真拍的《一九四二》却要赔钱。冯小刚的困惑直指国产片的最大软肋——原创乏力。开辟另一种题材类型?创新一下叙事结构?丰满一下故事情节?不好意思,我们不想冒这个险。中国电影江湖里,抄袭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根源即在于此。
市场开拓初期,创造性不足情有可原,就像制造业一样,一开始做“来料加工”,仿制生产,生意越做越大,自然就得转型升级做研发、做品牌。但是国产片就像被市场宠坏的任性孩子,反正拍烂片也能赚钱,干吗还要费尽心思?有钱有市场有人有技术之后,还固守“小农意识”和“代工思维”,不在创新和创造上下力气,国产影片就很可能会沦为市场侏儒,陷入死循环。就拿流行音乐来说,早期港台音乐翻唱日本歌曲成风,原创能力不足,等到有原创能力了,唱片市场又极度萎缩,压根不给你翻身的机会。
这一次是《夏洛特烦恼》,下一次呢,国产影片总不能老是觍着脸,“大抄买版权,小抄算借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