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革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南方日报评论员
从18日开始,南方日报连续报道广州市工商局天河分局注册大厅排长龙、难办事等问题。正是因为这“最后一公里”还不够畅通,使得广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成效打了折扣。22日上午,广东省工商局会同广州市工商局,前往天河分局注册大厅进行实地调研,在现场与办证企业代表举行座谈会,广泛吸纳公众意见,当场提出增设工商所办理企业事务、提前启动网上预约服务等一系列改进意见。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今年1月1日起,广州市全面实施此项改革,极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带动企业登记数量呈现“井喷”之势。今年上半年,广州市新设立商事登记主体90964户,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38.22%,高出全国16.71%的增速。其中,在经济最活跃、市场主体最多的天河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共计16889户,比去年同期增长51%。这是一场高度契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它满足了市场需求、调动了创业热情、激发了市场活力,释放出了巨大的改革红利。无论是从改革方向上判定,还是从改革效果上验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都值得积极肯定。
但是,为什么还有人不满意?很明显,问题不是出在改革的制度设计层面,而是出在改革惠及于民的落实环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最后一公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倘若这“最后一公里”不畅通,即便之前的九十九公里付出了诸多努力,仍难免会让公众不满意。这就是广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在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特别是市场准入门槛、行政审批行为等方面,广州工商登记制度已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自我革命;另一方面,在改革看似瓜熟蒂落的最后环节,“排长龙、难办事”等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广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客观评价。
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公众与改革联系最紧密、感受最深刻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改革能否最终惠及于民,以及公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必须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既要直面问题、正视问题,更要解决问题、推进改革。我们向来不缺乏发现问题的敏锐目光,真正的难点是找到让群众满意的解决问题方法。这是一个涉及改革方法论的问题。但经验告诉我们,既然解决问题的指向是让群众满意,那首先必须认真倾听群众意见,从群众中吸纳解决问题的智慧。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考验政府治理的手段、办法,更考验着政府服务的态度、方法。对于“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加需要我们走群众路线,要让服务对象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工商部门并不是第一次对“排长龙、难办事”等问题进行调研,但为什么昨日拿出的方法得到了企业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那就是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吸纳群众智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应对之策自然也大受欢迎。在我省全面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天河分局注册大厅出现的问题绝非个案,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特征的问题,是一个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必然会衍生出的问题。但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开拓渠道,多向人民群众问智慧、多向市场主体找方法,更多听取社会之需,更加坚定走群众路线。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省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与南方日报两年前推出的《企业注册磨难记》系列报道不无关系。这场改革要解决的正是抑制企业注册积极性的各类“磨难”,现在这场改革已经到了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希望改革能够落实到位,期待这次广州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寻,能够给全省改革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