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的创造献给哺育自己的土地

20.10.2014  12:23

  ●本报记者  王玉婷

  柯文辉:1935年生,安徽省安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术评论家。主要论著有《旷世凡夫——弘一大师传》、《孤独中的狂热——卫天霖传》、《刘海粟传》、《史圣司马迁》、《爱之弦》等。

  柯文辉老先生与我市篆刻书画艺术家侯坚结缘多年,一直关心、鞭策他成长。此次听闻侯坚举办“叶剑英诗词艺术作品展”,柯老不顾年数已高、舟车劳顿,特从英国伦敦远赴梅州。在其参加作品展开幕式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细品一束光  追思“万古明”

  初访柯老,见其长髯飘逸、鹤发童颜,谈吐幽默风趣,意蕴深长,哲人之睿智尽显。据介绍,柯老本在伦敦作文化交流,应友人之约,辗转北京、揭阳来到梅州。翌日,便到黄遵宪故居“人境庐”瞻仰。

  人境庐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每到一处都不禁动情。在门前他驻足仰望,对着门楣上由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的“人境庐”三字,感慨道:“这多么珍贵!是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他深情摩挲黄遵宪汉白玉雕像,轻抚苔迹斑斑的石阶,俯身凝视嫩绿的小草,甚至为照射在屋角的一束天光而感动,端详良久,只想留住这寸光阴。

  在中国近代史上,黄遵宪是一位重要人物,不但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启蒙者,更是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而且在外交、文学和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成就。叶剑英母校东山中学的办学基础东山书院,便是由黄遵宪创建主持,曾被叶剑英视为“讲学圣地,遗风尚存”。据了解,青年叶剑英还将黄遵宪视若自己的心中偶像或“精神导师”,尤为珍爱其诗词作品。

  赋情感“内化”  用笔端“外化”

  前有叶剑英为黄遵宪精神感动,今有我市艺术家侯坚受叶剑英诗词启发,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柯老参观了此次作品展,表示充分肯定。

  “艺术家就是在自塑塑人”。所谓自塑,就是完善自我的生命;塑人,则是把美的创造献给普罗大众和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柯老对比九年前的侯坚,如是说:“他有很明显的进步,这是岁月和勤奋带给他的。毛笔和雕刀于他而言,开始是‘拐杖’,到后来慢慢成为朋友,现在终于驾驭了这两个武器,能在线条里面放尽情绪和胆识,将书法、篆刻这两门艺术做诗性的发挥。”

  解决笔墨功夫对艺术家至关重要,也让很多艺术家苦恼一生。柯老看来,笔墨就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说的“气韵生动”,气韵是一切艺术的基础,离开了气韵就没有艺术。气,是作品和作者的底气;韵,是一种节奏,隐约之感;生,艺术家开始是生疏,达到熟练后,又回到稚拙的美;动,则是运动感,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中国人的线条是暗藏着情绪密码的时代和个人的记录。欣赏中国画,就是要把线条点划之间的情绪密码反映出来并接受,再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补充它,达到水乳交融。”

  “艺术家将社会生活、大自然、古人遗产‘内化’,成为自己的无形结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个性特征,用笔墨把它‘外化’出来。”柯老认为洋艺术是先训练技术,中国艺术却不是。中国艺术要从临摹古人、走进古人、寻找古人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开始,即是先有融会贯通的“内化”过程,再有现于笔端的“外化”结果。作品不再是情景的简单再现,而是个人情感的再现。

  “侯坚正是受到梅州这片土地的浸润和被文化遗产所感动,再将其外化成为作品。”柯老说,人生漫长而又短促,万物不断发展,停滞不前则殆。艺术家是百炼成钢的过程,以侯坚为例,“他有很值得珍惜的天赋,需要超越过去。往后这20年是他和自己较量的时间,需要克服自我不足,耐住贫穷寂寞,也需要理解和爱护。”

  以古为“根”  巧耕细作

  梅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动了自远方来的柯老。作别梅州前,他手书一段文字,嘱友人交予记者。上面写着:“诗歌史独厚梅州,清代二百六十八年间,全国几乎没有第二个城市,诞生过贤臣诗人宋湘,善于运用传统手法反映处境类似者的感受;‘我手写我口’的黄遵宪走向世界,为日本国写志,吟咏他独特经历和襟抱;丘逢甲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操,晚年献身教育仍关怀祖国明天的赤子之情。这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永远值得梅州儿女骄傲和珍重!”

  柯老希望将黄遵宪诗歌艺术在梅州本地更加普及。黄遵宪藏书上万卷,可请专家“点睛”后推出一套黄遵宪藏书丛刊。其次,汉剧来到广东后有了更多的创造,但如今演出机会不多,希望能组织力量,把好剧目录制下来,库存留给子孙。再次,文化部门可组织专家开展地方文化和戏剧的系列讲座,保护珍稀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精神道德品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灯”。这束光的传承,有赖于先贤黄遵宪“要放光明照大千”的坚韧不拔,叶剑英 “一孔明灯万古明”的高风亮节,也有赖于海内外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