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历程】十万将士出“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探访

26.06.2016  23:13

东莞时间网讯 (记者 梁爱平 付瑞霞)“罗荣桓、陈赓、李先念……这些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都在延安抗大接受过教育”。6月23日,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来自江苏的40多名游客置身陕西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追忆70多年前延安的那段烽火岁月。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面对中国东北等地被日寇侵占,大批日军步步逼近华北的危急形势,毛泽东同志组织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决定创建一所培养抗日力量的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随党中央从瓦窑堡迁至延安并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同年,抗大二期正式开学,共招收学员1362人,加上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1400余人,抗大二期学员共计2700余人。在这期学员中,有红军中的高级干部,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仁人志士,也有东北军张学良部和西北军杨虎城部的进步军官和抗日志士。

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各根据地首长极为重视抗大的教育工作,他们把为抗大讲课作为一项义务,扎实备课,认真讲授。毛泽东曾在抗大讲授政治形势、党的政策等课程。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都在抗大讲过课或作过报告。

“这些革命家和军事家教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首先是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毛主席为抗大确定的教育方针,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也在艰苦历练中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同时,他们独特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值得今天借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李瑞芳说。

在战争年代里,抗大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但学员们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头砖块为桌椅,以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白天苦练杀敌技能,晚上伏案苦读。当时,“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成了抗大最为明显的办学特色。在抗大纪念馆里,有几尊雕塑就是对这一特色的诠释:一队正在行军的抗大学员身背行装,为了不影响学习,每个学员的行装后还有一块小黑板,上边写着字,学员们边行军、边学习,既完成了军事任务,又学会了文化知识。

延安抗大革命纪念馆馆长刘晓东介绍,抗大总校当时在延安共办了8期,培养了29072名干部,加上12所分校共培养造就干部10多万人,为中国反法西斯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延安抗大革命纪念馆提供的数据,1955年,在被共和国授予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中,约有半数以上的元帅、大将、上将是曾在抗大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员。

延安的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并在晋东南、晋察冀、山东、淮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12所分校。抗战胜利后,这些学校完成了历史使命结束办学,成为国防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前身。

“抗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军事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院长高尚斌教授说,抗大的干部培养,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磨炼革命意志,培养艰苦奋斗奉献牺牲精神等。今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形成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军的经验,都有抗大精神和经验的延续。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