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海外赤子:侨胞五洲疾呼争取国际对华支援

03.08.2015  14:15

招思虹向记者介绍她所收藏的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唐欢 摄      ←1941年5月9日加州华人报报道唐人街万人空巷举行一碗饭筹款活动的轰动场面。      南方日报记者 洪奕宜 翻拍

廖公圃之子廖锡麟讲述父辈的故事。      张梓望 摄

        1937年出版的“广源轮案”书籍、1938年的“一碗饭运动”宣传海报、旅美华侨一致抗日纪念章……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册册老旧的宣传画、一枚枚别致的纪念章在我们面前展开,历史的轮廓和细节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这些都是美国华人收藏协会秘书长招思虹多年来收集的珍贵文物和照片。在美国旧金山屋仑社区,当我们见到她的这些宝贝时,就如同触摸到了当年华侨支援抗战的真实历史。

        抗战救华夏,华侨建殊勋。自“九·一八”事变伊始,广大华侨为国内团结抗战而呼号奔走,有力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大大加强了抗日力量。同时,侨胞们在海外大声疾呼,揭露日本侵华暴行,宣传中国抗战,以争取各国及各地区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同时,号召抵制日货、罢工罢运,打击日本经济及其在全世界搜刮战略物资的计划。

        海外赤子,成为中国抗战取胜的坚强后盾。

        美洲侨胞的呼吁有声有势

        侨团不仅在侨胞中间组织援助中国抗战,还十分重视利用各种形式来争取国际人士的支持。

        卢沟桥事变不久后,美国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发动业界华侨走上街头,散发传单,还把印有各种文字的抗日宣传品夹在洗好的衣服中,让顾客取回去阅读。通过这些途径散发的抗日传单和小册子,共达到10万份以上。

        1938年6月,旧金山华侨首先在各个族群中发起“一碗饭运动”。当年见证过“一碗饭运动”盛况的华人欧如江老人告诉记者:“募捐方式就是发售餐券,认购者可以拿着券到指定饭店吃炒饭一碗。发售餐券的所有收入,用以支援抗战。

        当时,每当中国有大战事,华侨们便举行反日大示威,甚至用飞机散发传单。巡游队举着各种标语牌,上面写着情意浓浓的英文标语,如“请帮助中国难民。你们五毫银可买‘一百碗饭’!五毫银可救中国难民的命!”观者皆受感动。

        1938年7月17日,全美2000多个城市同日开展“一碗饭运动”,中西人士踊跃募捐。“一碗饭”援华运动不仅为中国筹得了约100万美元的巨款,也起到了国际统战作用。

        1941年7月,美国侨领邝炳舜从中国慰劳回去后,走遍美国26个州的广大城乡,行程11260多公里,向各地宣传中国的抗战情况,聆听其演说的侨胞达2.5万多人。

        密歇根州女侨胞简夫人,为了唤起美国人支持中国抗战,典押了自己的一幢二层楼房,把所得和积蓄一部分捐给祖国,一部分用作自己开展宣传的路费。她用两个月的时间,走遍美国中北部10余州,在城乡演讲达50余次,轰动了美国各界。

        华侨历史学者梅伟强说:“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华侨报刊业也迅猛发展,而且语种繁多,进入一个华侨报刊史上的繁荣时期。据国民政府侨委会的统计,1935年世界各地有侨报84种,1940年增加到128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达135种。”如美国华侨办的《中国杂志》,详细报道了马占山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该刊当天的发行量从平时的4000份增加到6000份,到周末增加到1万份,使中国军民的抗战事迹在美传播开来。

        古巴侨领朱家兆参与工作的《开明公报》,缅甸华侨主办《新知周报》都为抗战救国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广东华侨黄柏旋在旧金山成立了“叱咤音乐社”,收集抗日歌曲公开演出。他们的歌声还感动了美国著名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他在美国到处演唱中国抗战歌曲以示声援。

        1939年,华侨唐窦才还在旧金山创办起金星广播电台,每天播音9小时,用粤语和英语进行抗日宣传,他夫人担任首席播音员。美国总统杜鲁门、副总统华莱士、史迪威将军、宋美龄女士等曾到该台广播。

        南洋华侨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南洋是日本进出口贸易的生命线。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了争取庞大的战争开支,对南洋贸易量急剧增大。当时南洋600万的华侨中,经商者占一半多,南洋地区和欧美日本及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必须经华侨转手。抗战期间,南洋华侨开展的抵制日货运动,给予日本贸易沉重的打击。

        当地抵制日货最突出的是马来亚(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带)。1938年8月,华人的各商号联合订立契约,誓不贩卖日货,华商们将所存的日货自行标封,订货全数取消,宁可自己蒙受损失,甚至破产也在所不惜。

        由于侨团的干预,凡私卖日货的商店都要被处罚,罚金300—2000元当地货币,所有罚款拨充救国捐款。爱国华侨青年整日守在街头巷尾和码头上,如发现有日货到了,立即调查承购的商店,先给予书面警告,随即到商会去告发。商会即派代表去和该商号交涉,如该商号老板置之不理,其招牌便会被群众涂上黑煤油,无人再去买他的东西。当地著名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将新加坡贩卖日货的侨商30余家的店名刊出,形成社会压力。

        当时,曾有一个华侨商人贪图暴利,购买大量日本在我国东北掠夺的黄豆。这批大豆由码头运往客栈时,被华侨将大豆改道运至中国救济会拍卖。

        经过侨胞的这些抵制行动,买卖日货者日渐减少。以南洋为经济侵略根据地的三菱洋行和三井洋行,在当地先后宣布倒闭。日货在世界市场上损失最大的地区就是马来半岛,约减少75%。

        华工罢工打击日本战时军需

        南洋众多的华侨中,工人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日资或有涉日贸易的企业,掀起了大规模罢工浪潮。

        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需要大量的军事物资,除掠夺东南亚的资源之外,还向国外搜购战略物资。当时,英、美、法、荷等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发战争财,把大批军火及战略物资输送给日本。各地华侨海员无比愤怒,纷纷罢工罢运。如1937年7月8日,日本日清轮船公司2000名华侨海员一致罢工。

        在日本人开的铁矿中,有许多华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理事刘崇汉,向南方日报记者提供了一些数据:1937年马来西亚矿务局的报告显示,全马矿工总数为10万多人,其中华工占了80.3%。中日开战不久,南洋日资矿山的华工就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离矿罢工事件。

        “在这些厂矿工作的华工,每天的工钱不过几角钱而已,挨打受辱是家常便饭。”马来西亚锡矿业大亨胡万铎先生向我们谈起日军劣行,一脸愤慨。

        龙运是日本在东南亚经营的两家规模最大的铁矿公司之一,全矿山有华工2700多人。矿工白珪首先在同事中秘密鼓动抵抗,当地侨校师生也深入到华工中进行宣传。尽管日本资本家千方百计阻挠破坏,还提高了工资待遇,但华工一批一批地离矿,矿山一下子陷入了瘫痪。

        当龙运铁矿的大批华工离矿抵达新加坡时,当地侨胞几千人举行盛大欢迎会,对罢工的工友致以“民族敬礼”。一位侨妇陈亚芬劝说在日矿中任职的丈夫黄某离开,但黄某却屡劝不走,于是陈亚芬决然与其离婚。

        当时,罢工华工面临着很大困难,一方面要同日本人的疯狂报复作斗争,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因失业带来的家庭生活问题。各地侨胞给予华工大力支援,捐赠食品和生活用品。

        “由于广大华工的罢工,全马来西亚的日营钢铁生产遭受致命打击。”马来西亚二战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陈松青告诉记者:罢工的那一年里,日本每月从马来西亚运走的铁矿石由原来的12万吨剧跌到1.24万吨,几乎掐断了其所急需的军火原料,沉重打击其军事工业和战时经济。

        华侨日夜守码头阻止废铁资敌

        在美国和加拿大,华侨制裁日本的主要方式是阻止废铁运日,华侨装卸工人和海员自发掀起了影响较大的“不供给运动”,其中以加州的规模最大,有55个侨胞的救亡团体参与,很多当地洋人也加入。

        1938年12月16日,一艘希腊货船从洛杉矶运载废铁停靠在旧金山45号码头,准备继续装运废钢铁回日本。当天上午10时,当地华侨闻讯群情激愤,举行声势浩大的抗议游行。在他们声泪俱下的呼吁下,码头工人一致停止工作。华侨还上船开展宣传攻势。船上的华裔船员不但自己罢运,也动员一些希腊船员离船上岸。抗议行动进行了6天,5000多爱国华侨轮流值班,最终阻止了美国将废钢铁等物资运往日本。

        华侨阻运废铁和军需物资运日,风行北美各大城市和港口。广大华侨无论男女老幼,风雨无阻、连续不断进行斗争。有一次,加州华侨发现有货轮航运日本时,数千人向当地政府请愿,得到加州州长的支持,阻止载有1.2万吨废铁的轮船赴日。

        在西雅图,载运废铁的日轮“海安丸”号被华侨和当地友人700多人阻截,一无所获而去;在洛杉矶,3000位中国和朝鲜侨民,一连三天冒雨监视两艘企图运废铁赴日的挪威轮船;在华盛顿,有轮船载废铁500吨准备赴日,也被侨胞及美国友人阻拦未能成行;在波特兰,华侨监视装有7500吨废铁的希腊轮赴日,长达13昼夜。在中国难民救济协会对美国总统罗斯福等政要的请求下,当局最终对日禁运废钢铁。

        在温哥华,华侨抗日救国会组织了“禁运军械赴日周”活动,8000名华侨和国际友人在给加拿大政府的禁运军械赴日的请愿书上签名。

        华侨的爱国行动,使日本制造军火的原料来源大大减少,削弱了日本侵略者的军事力量,间接地支援、配合了祖国的抗战。

        (吴行赐先生提供部分信息)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洪奕宜  黄学佳  林旭娜  曹斯  林亚茗    实习生  唐欢  王添  张梓望

        见证

        85岁华人回忆“一碗饭运动”盛况

        “游行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抗日战争胜利消息传来的那一天,整个中国城都沸腾了。”2015年6月中旬,在旧金山,85岁的二战华裔老兵欧如江,操着一口亲切的粤语,向来访的南方日报记者回忆他最难忘的经历。

        欧如江一家原籍广东的南海西樵,父亲在美国旧金山从事邮政工作。1937年日军开始轰炸广州,他与婶婶及表弟四处逃难,从澳门、香港,最后漂过太平洋。经过天使岛移民羁留营的关押后,他终于与父亲团圆。

        当年还是小小少年的他,每天下午6时放学后,都会和同学到唐人街参加援华的游行。他说:“进去的人都要用5毛钱买一个牌仔别在衣襟上,当时也有很多外国人来参加。街上被挤得水泄不通。“游行的口号我还记得,是用粤语喊‘打倒日本仔’,还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呢。”欧如江告诉记者。游行队伍分前后左右用手拉开巨幅的中国国旗,齐声高呼捐款救国,路人纷纷把钱投在张开的大国旗上面。除了游行,街上还有各式各样的舞龙舞狮、花车乐队、表演唱戏等,洋人们响应的也不少。

        欧如江记得,蔡廷锴将军、宋美龄女士来旧金山演讲,宣传中国抗战,当地华人们都去听。抗日战争胜利消息传来的那一天,整个中国城都沸腾了,整条街的人都在跳舞。欧如江也买了一大包花生分给士兵们。欢庆活动整整进行了3天。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洪奕宜

        实习生  王添  唐欢

        《美洲华侨日报》——

        第一家报道“皖南事变

        的境外华文报纸

        在美国宣传抗日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是创刊于1940年的《美洲华侨日报》,该报是第一家报道“皖南事变”的境外华文报纸。

        该报创始人唐明照是原籍江门的华侨。在纽约华侨“衣联会”任英文干事的唐明照,在抗战初期就以《先锋》周报(1934年改称《先锋报》)为基地,不断著文抨击日本侵华罪行,号召华侨声援祖国抗战。1940年7月7日,他同梅参天、冀贡泉、徐永英及纽约华侨“衣联会”负责人等创办《美洲华侨日报》,并任报社首任社长。

        《美洲华侨日报》选在“七·七事变”纪念日创刊,意在提醒全体华侨勿忘国耻。该报每天发行对开8版,不仅在纽约发行,还发行到美国西海岸、加拿大及南美洲。

        1941年“皖南事变”后,该报率先揭露事实真相,并与司徒美堂的《纽约公报》、旧金山的《世界日报》等报刊联合发表“十报宣言”,强烈表达了广大侨胞要求团结抗日的心声,在整个美洲产生很大的震动。

        (部分资料来源于梅伟强著作)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洪奕宜  潘伟珊

        故事

        “爱国诗人”廖公圃:

        因宣传抗日获刑  狱中明志赋好诗

        “长夜潇潇雨未收,恨无清唱过中秋。盘餐虽饱未知味,何日弹冠慰楚囚。”这首诗是潮籍的泰国爱国华侨廖公圃在狱中所写。因抗日,他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的他,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被泰国华人华侨称为“爱国诗人”。日本投降后,他才被释放出来,于1980年辞世,享年88岁。

        在廖公圃逝世35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来到泰国曼谷,82岁的廖公圃之子廖锡麟讲述了父辈的故事。

        因宣传抗日被判终身监禁

        1892年,廖公圃出生在泰国,年幼时曾回潮汕读书,15岁开始就协助其父经商。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廖公圃与其他爱国侨领一起,发动侨胞的救国行动。

        “父亲当时出任了全国劝募公债暹罗分会副会长,倡导捐款捐物、输财救国,劝募成绩斐然。”廖锡麟介绍,为了宣传抗日,廖公圃还与蚁光炎、陈景川等侨领,一起创办了《中国报》和《中原报》,还发动过抵制日货运动。

        他的抗日行为引起了日伪的注意。1939年,蚁光炎惨遭日伪暗杀后,廖公圃到处逃亡躲避日伪的追捕,结果还是没能逃脱魔爪。1941年,廖公圃和患难诸友13人被日军逮捕。

        “当时我只有6岁。而在此之前,父亲已得到风声,把我们一家人安置在马来西亚槟城。母亲获知父亲被抓的消息后,只身跑回泰国想营救父亲,把我留在了槟城。”据廖锡麟回忆,审判廖公圃在泰国引起轰动,最终,当局判他终身监禁。

        狱中洁身自好赋诗明志

        狱中,日军副司令威逼利诱,想让廖公圃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贡献力量,但他不为所动。

        “在监狱里的这段时间,父亲一直洁身自好,赋诗明志。”廖锡麟说。廖公圃在监狱中度过了近4年,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才重获自由。

        抗战胜利后,因在海外为抗日救国中作出了贡献,廖公圃被推选为当时的中国国大代表。与会期间,廖公圃将在狱中所写的《闻雀语》、《萍根》给于右任先生看,于老立马挥墨题诗相赠以作纪念,并题注“公圃兄狱中所作诗,余甚爱之,为爱国之诗”。

        廖家墙上还悬挂着徐悲鸿的一幅画作《》,这也是与抗日有关。原来,当年廖公圃在槟城安置家人的时候,徐悲鸿正在南洋一带卖画筹款抗日,廖公圃旋即前去买下这幅画捐款。

        廖锡麟说,中泰建交后,邓小平、邓颖超等领导人访问泰国时,廖公圃均受到接见,还多次受邀访华。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曹斯  林亚茗

        实习生  张梓望

        总策划:莫高义  张东明  王更辉

        总指挥:王垂林  郎国华

        总执行:林亚茗  梅志清  练学华  刘江涛  徐  林

        支  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参  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部署做好元旦春节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