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故事】常怀赤子心 海外筑长城

03.09.2015  13:15
70年,在历史长河如弹指一挥。历经这两万五千多个日夜,当年青春年少的海外赤子,已风烛残年。

 ■那些人

  在祖国危难之际

  他们热血洒前线

  抗战期间,侨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广大侨领的作用尤为突出。从东南亚到大洋彼岸的欧洲、美洲,涌现出了陈嘉庚、司徒美堂、蚁光炎、胡文虎、庄西言、李清泉、邝炳舜、谭訏等著名侨领;还有更多热血同胞,如3000多名南侨机工,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在祖国危难之际冲在最前线。

  司徒美堂:8年募捐330万美元支持抗日

  提起当年美国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大名鼎鼎的洪门领袖司徒美堂可谓是旗帜人物。他创立并领导了纽约全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8年抗战期间共募集了约330万美元,是纽约地区捐款最多的17位华侨之一。

  其孙女司徒月桂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司徒美堂即与旅美爱国华侨共同发起了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并与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同盟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发动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捐款。1943年从中国回到美国后,他更是辞去了在美的其他职务,专做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工作。

  当时募捐的名目有:额捐飞机捐、散捐、餐馆的自由捐和公债票等。据统计,8年抗战期间,仅额捐一项即达1400万美元,纽约的华侨平均每人额捐约800美元。许多与司徒美堂接触过的人,都被他的民族气节所折服。

  陈嘉庚:筹得侨胞援助抗日首笔巨款

  怡和轩俱乐部是新加坡华人社团中的百年老字号,曾经作为抗战时期南洋华人的心脏——南侨总会总部,今年它将迎来“双甲子”120周年纪念。

  在怡和轩最美的年华遇见的那个人如今仍“站立”在一楼的先贤馆里。他,就是怡和轩最辉煌时代的主席——陈嘉庚。

  1928年5月3日济南惨案发生,日军屠杀中国外交官员和军民。陈嘉庚以怡和轩的名义发起组织了山东筹赈会。经过一年多的宣传活动,筹赈会为济南难民募集了100多万元新币,是海外华人为声援中国同胞抗日救亡而募集的第一笔巨款。

  1937年卢沟桥事变1个月后,在反日情绪高涨的背景下,新加坡华人社团决定成立新华筹赈会,陈嘉庚出任主席。该会在全岛设立几百个支部,筹赈方式也多样化,有日捐月捐、特别捐、树胶捐、土产捐等。

  1938年10月,陈嘉庚组织召开全南洋华侨代表大会,决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南侨总会取代了新华筹赈会,总部仍然设在怡和轩。在南侨总会的领导下,东南亚支持中国抗战的筹赈运动取得辉煌成就。从1937年到1941年,东南亚华人汇回中国的款项高达55亿元法币。

  飞虎队:上千华侨毅然回国投身参战

  日前,90岁高龄的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在华盛顿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这位传奇女性与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喜结连理的佳话,在中美两国人民之中广为流传。

  1941年8月成立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因战斗机机身上有虎鲨标志,故名“飞虎队”,陈纳德被任命为“飞虎队”司令。据当时的中国政府统计,有299架日军飞机被“飞虎队”击落或击伤后坠毁。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梅伟强教授介绍,抗战爆发后,北美的很多台山籍华侨子弟毅然回国参加空军,从空中抗击日本侵略者。当中不少人加入了“飞虎队”。

  陈香梅当年作为一名女记者,在采访时认识了“飞虎队”官兵。据她了解,有1000多名在美国应征入伍的华侨青年,被编入美国第14空勤大队(即“飞虎队”),来到中国战场支援作战。他们大多祖籍是广东。

  为了让后人铭记二战的历史教训,前几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台山籍“飞虎队”老兵回到家乡,将珍藏的相片、奖章、徽章、军服、杂志等捐给当地博物馆。原“飞虎队”空军上尉梁炳聪等美籍华人空军战友,还在台山建起了一座“飞虎亭”。

  南侨机工:用生命打通“抗战输血线

  南侨机工,抗战史上一个光荣群体的名字。1939年,3193名侨居南洋的年轻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用生命和血汗在滇缅公路上打通了一条“抗战输血线”,运送抗战壮士及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其中超过1/3的人,因枪林弹雨、悬崖险路或各种疾病,永远地倒在了这条路上。

  在到达中国参加抗战前,因为身怀开车或机修技术,南侨机工在侨居国的生活和工作大多较为优越,收入颇丰。如被编入第二批启程回国的“新加坡机器工程回国服务团”的王文松,在新加坡是卓有声望的高级工程师。机工张文祥原来在南洋月薪相当于1040元法币,回中国后拿的是140元补贴。绝大多数机工的每月补贴只有36元法币,但是他们心甘情愿为国出力,无怨无悔。

  70多年沧海桑田,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均年事已高。据统计,目前全球健在的南侨机工仅存12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