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郑廷珍牺牲后妻儿乞讨度日 两女病饿死

21.09.2014  01:10

  “西战场上三英雄,精忠报国郝刘郑”。这是抗战时期流行的一句话。“”指的是1937年在山西忻口前线阵亡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旅少将旅长郑廷珍。此前,柘城籍的郑廷珍与鄂豫皖苏区红军互不侵犯,并允许有些物资经由该部的防地进入苏区。现在,郑廷珍的子孙们居住在北京、海南、河南等地。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英烈身后

  9月4日,家住柘城县城的陈德珍老人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让他高兴的消息: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他的姥爷郑廷珍赫然在列。

  后来,80岁的陈德珍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郑廷珍的嫡孙郑然综。

  随着柘城县城框架的拉大,离县城三四公里的牛城乡郑楼村即将和县城连为一片,郑然综家就坐落在宽阔的公路旁。

  与前边一排新建的楼房相比,郑家的平房小院显得低矮而局促。

  1893年,郑廷珍出生于郑楼村的一个中医世家。不过,到了郑廷珍这一代,家道中落。1917年,16岁的郑廷珍离开郑楼村,成为冯玉祥麾下第16混成旅第3团的一名普通士兵,开始了他28年的军旅生涯。

  郑然综的父亲郑中田是郑廷珍的大儿子,系郑廷珍原配所生,郑中田和母亲一直生活在郑楼村。1958年,郑中田因病去世。现在,郑中田94岁的妻子邵新莲也已卧床不起。

  郑廷珍另外两个儿子郑中杰和郑中元,举家生活在三门峡和海南。郑廷珍的大女儿郑中霞,曾在北京市水利局老干部处工作,如今已是一位行走不便的耄耋老人。郑廷珍嫁在柘城当地的另外两个女儿,早已离世。

  上世纪80年代,郑中霞在《血染忻口的郑廷珍将军》回忆录中写道:“家父牺牲时,除家乡亲属外,随军家属有两男四女,我最大,年仅6岁,最小的还未出世。后因战乱,生活无着,家母曾携带子女在豫西乞讨,两女病饿而死,一女给人家当了童养媳,一家人受尽了磨难。

   亲近红军

  在当地,57岁的郑然综是一地道朴实的农民。几年前,郑然综在建筑工地干活时摔伤,不能干重活了。但一提起抗日名将郑廷珍,身材瘦弱的他立马有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讲起爷爷的抗日功绩。

  郑然综膝下的两儿两女,和其他农村人一样,都曾在外打工。提起先辈郑廷珍,他们也是非常敬重。

  郑然综的表哥陈德珍,以前是柘城县的一个正科级干部。退休后,他开始收集相关材料,研究郑廷珍的抗战经历。

  陈德珍最爱看的电影是《忻口战役》,因为电影里有他姥爷郑廷珍的英雄事迹。在他看来,影片真实再现了当年忻口会战的惨烈,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惊心动魄。

  陈德珍告诉东方今报记者,郑廷珍为人正直,又略通文墨。他靠战功从普通列兵逐步擢升至团长直至成为国民革命军第32师副师长、独立第5旅少将旅长等。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郑廷珍部队被蒋介石收编,归属第25路军,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军。后来,独立第5旅脱离第25路军序列,直属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管辖,受卫立煌指挥。

  柘城县牛城乡的冯亲诗是郑廷珍的贴身警卫,他生前曾对陈德珍说,独立第5旅的一位参谋是共产党员。受其影响,郑廷珍曾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允许有些物资经该部防地进入苏区。

   惨烈的忻口保卫战

  1931年9月18日抗战爆发后,郑廷珍先后两次到南京请求参战。因为他和红军走得近的原因,出于防备,南京方面没有准许。

  1937年7月,日军大举进攻山西,独立第5旅奉令配属于郝梦龄任军长的第9军开往山西抗日前线。

  在全旅誓师大会上,郑廷珍说:“过去的内战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胜不足武,败不足惜,今天是真正打敌人,打日本鬼子,这是保家卫国……我们部队上阵后,一定要杀敌立功,如不打败日本人,就一个也别回来。

  郑廷珍率部经过宁陵县柳河火车站时,他对前去见面的家人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奉令上战场杀敌报国,不打败日本鬼子誓不生还。临别时,他跪在地上给年迈的母亲磕了几个响头。

  1937年10月初,日军深入山西腹地,突破雁门关防线,直扑省城太原。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决定集中全部主力,在忻口一线与日军决战。郑廷珍率部火速赶到前线布防。

  10月11日,著名的忻口保卫战开始。12日,南怀化主阵地被日军攻破,敌我双方步炮兵主力在忻口两北、南怀化东北的204高地上激烈地“拉锯”,一昼夜竟易手13次之多。而322团经反复冲杀,已仅剩百余人。

   三名将军同阵亡

  阵亡前,郑廷珍已经三次负伤,但他轻伤不下火线。

  柘城籍的郑延魁是郑廷珍的司机,据他生前回忆,独立第5旅坚守的南怀化是忻口战役中部战线的支撑点,日军拼死争夺这个制高点,南怀化阵地几次易手,战斗呈白热化,独立第5旅第615团一营将士基本拼光。

  10月16日凌晨,独立第5旅又发起反攻。郑廷珍坚持到前沿阵地指挥,率独立第5旅一鼓作气攻占了日军占领的6个山头,在身上多处受伤的情况下,继续往前冲,后头部被打中当场阵亡,时年44岁。与此同时,郝梦龄和刘家麒也以身殉国。

  2009年,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的《华北抗战将领殉国录》中说:1937年10月16日凌晨2时,对南怀化之总攻打响,时任郝梦龄参谋处长的李文沼回忆:“这时敌已发现我动向,机枪小炮一齐射来,我请他进指挥所洞内休息,军长说,我是来休息的吗?”官兵们再三劝阻,郝梦龄只是说,“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郝梦龄同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第54师师长刘家麒共同带兵前冲,在通过一段隘路时,遭敌军机关枪扫射,三人同时以身殉国。

  忻口一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双方激战20余天,日军伤亡2万余人,中国军队亡2.07万人,伤3.5万人。当年,英国记者贝特兰报道:“忻口战役是华北抗战高潮的标志,是标志抗战前途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吉兆。

  (东方今报 唐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