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印迹⑤ |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打响东莞抗日第一枪
3月的东莞人民公园,凉风习习、春意盎然,在茂密的榕树头下,市民踢毽子、扯铃、跳广场舞、围坐闲聊,伴随鸟语花香的公园,好不热闹。
在悠扬音乐的一旁、人群的另一侧,安静肃穆地矗立着一块石碑——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默默无言、庄重端正,碑前碑后的鲜红字体似乎在告诉着路过的人们,是八十多年前抗日英雄们的奋不顾身,才换来了今日的国泰民安。
今人以碑为纪,不忘前人功绩
3月3日上午,记者从西门进入东莞人民公园,穿过晨练的人群,沿着绿道一路向前,“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的丰碑矗立一旁,在周边花圃里的小红花衬托下,显得庄严又生机勃勃。
石碑正面刻着鲜红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13个大字,在碑的背面,记录着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故事。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消息传到东莞,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争取国民党县政府的同意,紧急发动县城中共党员、社会进步青年、小学教师以及中学生,以县社训总队名义组建一支抗日武装部队。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东莞中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正式宣布成立。
据碑文记载,“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含意是坚决抗日的模范部队。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华南抗日劲旅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也是华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组建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被东莞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老模”。
“这片土地曾是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和操练的地方。”东莞人民公园管理所工作人员任健峰指着石碑附近的一块空地说,当时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就是在这里活动的,历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几间土坯房现已化入泥土之中,踪迹难寻。2016年10月,在遗址处设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以碑石代替年久倒塌的几间土坯房,向世人展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英勇抗战事迹。
不忘“老模”英迹,传承初心使命
据史料记载,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任队长,组织部长袁鉴文任政治指导员,全队100余人,编为三个小队和一个留城分队。10月17日,王作尧和袁鉴文率领模范壮丁队开赴大岭山区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活动。
1938年10月19日,东莞重镇石龙沦陷,县城危在旦夕。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东莞县壮丁常备队,共200余人,开赴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带设防,反复打退了日军的渡河进攻,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抗敌第一枪在此打响。
11月13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40余人渡河出击,在石碣刘屋村与日军骑兵发生遭遇战,英勇地击退了敌人。在这场战斗中,两支队伍以及刘屋村自卫队共牺牲22人。前后历时一个月的榴花阻击战打击了日寇的猖狂气焰,也振奋了东江地区的民心士气,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老模”称呼也自此被东莞人民群众亲切地叫起。
打响抗战第一枪后,模范壮丁队继续勇猛抗敌,积极展开敌后抗日游击活动。1939年1月,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召集模范队一部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各区地方党动员的武装人员,共200多人,集中到东莞清溪苦草洞整训,从中挑选120人整编为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缅怀革命英烈,铭刻红色历史
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革命传统却在一代一代国人间传承不息。据介绍,始建于1913年的东莞人民公园作为莞邑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公园,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园内除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还保存着东莞革命烈士纪念碑、东莞抗日亭碑、东莞县青年抗日同志会遗址等多处红色革命遗址,公园每年接待游客250多万人次,清明节、重阳节来园扫墓的学生达3万人次。
“每年的清明、重阳佳节前夕,公园会对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遗址纪念石碑进行清洗,给碑文掉色的字补上颜色。”任健峰告诉记者,这些特殊的日子,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都会组织人员前来缅怀,在这里开展红色教育或“重走东纵路”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另外,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后人们也会定期组织在清明、重阳节过来追忆红色岁月,纪念革命先烈。
“自从设立遗址石碑后,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故事。特别是周末,会有不少游客驻足瞻仰,拍照留念。”纪念石碑斜对面的小卖部老板说,“每到节假日,还有很多大人带着小朋友去‘打卡’,跟小朋友讲述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东江纵队的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
在碑前驻足瞻仰的市民何先生说,他此前并未留意到公园里的这块碑和这段历史,他计划过几天带小孩过来了解这段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历史,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东莞人民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公园将继续收集和挖掘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公园微信新媒体等平台,在公园微信公众号上宣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英勇事迹,让市民铭记英烈,铭刻这段历史。
文字:廖杏子 实习生:李蕙君
图片:陈栋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