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疟广东学者坚守非洲 快速灭疟用事实征服世界
科摩罗医生下乡逐村进行宣讲 受访者供图
科研团队救助非洲儿童 受访者供图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主任助理邓长生,是青蒿素抗疟团队中的一员。
“2005年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研究生,师从宋健平教授,专业是中医临床基础,研究课题就是疟疾防治。说实话,当初进入青蒿素抗疟领域,只是为了能顺利毕业。”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非常“权宜”的选择,却让他奉献出了人生最好的十年时光。从柬埔寨到科摩罗,在非洲他一待就是8年。
羊城晚报记者 黄丽娜
说服
三万人吃中药
2006年3月,邓长生第一次出国了,目的地是柬埔寨。“从那时候起,我成为了青蒿素抗疟团队中的一名一线人员,真正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实战’中。”2006年12月,他带着在柬埔寨积累的宝贵经验,直接转战科摩罗——他未来8年真正的“战场”。
令他有点沮丧的是,奔赴战场的路途都异常艰难。“我从广州先到香港,从香港飞埃塞俄比亚,再从埃塞俄比亚飞坦桑尼亚,再到最终的目的地科摩罗。全程花了一个星期。因为这些都是相对偏僻的地方,航线少、航班少,在埃塞俄比亚等转机都等了三天。”
邓长生在科摩罗的角色,是一名现场执行者,“整个‘全民服药’治疗方案的设计者是李国桥教授和宋健平教授。我的工作就是把他们的方案落实到每一个人。也就是说,60天里,让规定区域内的每一个人,在每月统一的两天时间内,三次服药,完成治疗。”
知易行难。团队在科摩罗打响的第一个战役,是人口3万多人的莫埃利岛。3万多人,同时服药,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在邓长生的设想中,最难的应该是组织,“我们雇佣了300多名当地人,一部分是发药员,每人负责200个人的发药,看着他们吃下去,并且做好记录。还有一部分监督员,监督发药、服药情况。”
这个浩大的工程,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布置,“最简单的环节,比如发钱。当地很少银行,发药员、监督员、司机、中午负责发放盒饭的服务人员,都是临时雇员,需要现金结算。我们的会计只能随身背着几百万当地钱,到处跑。”
但其实,最难的部分,却是怎么让3万人同意吃药。“科摩罗人对中医药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我们觉得拿了这么好的东西来,是为了你的健康,但是人家并不理解。只能一点一点通过宣传来做好说服工作。”方案计划用1个月时间来做宣传发动,但实际上,邓长生他们花了4-5个月的时间才真正让3万人相信青蒿素的治疟疗效。由于“全民服药”的治疗方案和世界卫生组织在非洲国家推广的治疟方案非常不同,邓长生他们又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科摩罗医务人员沟通以达成共识。“计划2006年12月启动的项目,实际上到2007年11月才真正实施。”
从莫埃利岛,到昂岛,到大科岛,8年的时间里,在这支青蒿素抗疟团队的不断努力、坚持下,科摩罗全境通过全民服药,实现了疟疾年病发率减少95%,疟疾零死亡的巨大进步。
顶住
传染病不回头
邓长生很少提及非洲当地生活的艰苦。但实际上,科摩罗在2010年前没有互联网,到现在都没有电视信号。在饮食上,当地人以玉米、木薯为食,一两个星期不吃蔬菜很正常,其实就算有钱也买不到蔬菜。在生活上,停水停电是常态,洗澡水的颜色通常都让人“不忍直视”。
队员们经常说,在这里才能充分体现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菜,我们就从国内带种子过去种。因为科摩罗是火山岛,没有土。要种东西前,需要先买土。买了土、播了种,发现老是不发芽,后来才注意到,小芽一发出来,就被当地的蜗牛吃掉了。于是又想到用塑料袋包住新芽。”
这是一群医者,但是当地不洁净的饮用水,却让每个队员都有过身患传染病的经历。“莫埃利岛项目,我们先后去了最少6批队员,不少于50人次,最多的时候营地有14个人常住。在以后几年中,不断有成员过去,但是患病一直没有办法解决。霍乱、登革热、痢疾等流行病挥之不去。去年年底,临回国前,还有一个同事因为登革热发烧了两个星期,只能连续几天打点滴上飞机。国内很简单就可以治疗的疾病,在当地因为缺医少药,都成了很危险的情况。”
邓长生对队员们别的要求没有,只有一个:就是保护好自己,不要受到伤害,“一两个女孩外出是不允许的,必须要两个以上男队员陪同。在非洲接近8年的时间,虽然小事不断,但没有出过大问题,我真的感觉很庆幸。”
这个团队,扎根艰苦的地方,但是年龄结构却出奇的年轻,40多岁的宋健平已经是年龄金字塔的塔尖,大量在一线做实际工作的,都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80后、90后,也正是成家的时候,“就算在非洲奉献几年,最后总要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所以这8年来,迫于家庭各方面的原因,团队陆陆续续有人进来、有人出去,就像一个水池,有进水口、有出水口。”但让邓长生庆幸的是,核心成员一直没有变化。李国桥坚持下来了,宋健平坚持下来了,他也坚持下来了,“更重要的是,我后面也还有人跟得上来。这就是传承吧。”
在远离祖国的角落,冒着生命危险、抛家弃子,做一份大多数人都感到很陌生的工作,是什么在支撑这种传承?
邓长生讲了一个故事——很多人觉得疟疾已经是一种很陌生的病了,但在中国,每年还是约有20人因为疟疾死亡。大多数都是输入性的,比如从非洲回来的人,体内带了疟原虫,经蚊子传播后,让国内的人染上。因为对这种病症不熟悉,被误以为是其他疾病,导致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我认识一个人,40多岁正当年,是内地某市的一个领导干部。2011年去非洲访问了一个星期,回来后染上了疟疾。因为误诊,就这么去世了。这本来是一个几片药就可以解决的病。我不希望更多的人这样无辜死去。
“我做这件事,一方面,减少疟疾在非洲的肆虐,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另一方面,也给国内敲响警钟。参与青蒿素的抗疟团队,体现了我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这是让我想起来自豪的事。”邓长生有个5岁大的女儿,他的爱人也是抗疟团队中的一员,在科摩罗坚持了3年。“这也是个传承。我师父的爱人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我的爱人也非常支持我。没有家庭的支持,可能更难坚持吧。”
名词解释
青蒿素
——青蒿,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医认为,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肾经,具有清虚热、退骨蒸、解暑截疟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青蒿、黄花蒿两种都含有抗疟成分青蒿素。生药和青蒿素都可抑制疟原虫发育,而直接杀灭疟原虫,有一定降压解热及抑制皮肤真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