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一起看看白衣天使们的不同“个性”

13.05.2017  14:42

新生儿科的护士配合医生准备手术物资。   (高讯   摄)

  ●本报记者  黄焱

  护理是卫生和健康工作中必不可缺的环节,但我们对于白衣天使的认识是否还停留在打针输液?其实,白衣天使也有不同“个性”。昨日是“5·12”国际护士节,记者探访医院的多个科室,看看不同科室的护士们有何特质。

   手术室护士特质:协同

  正如电视剧里看到的手术场景,医生一伸手,要什么器械就有什么器械,医生和护士间的合作十分默契。对于手术室医生来说,护士是他们最亲密的战友。手术前,护士要根据患者情况准备手术物资和设备。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等都是重要“后勤部队”。

  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手术室护士,需要多年积累。“器械护士就很不简单。”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古燕芳介绍,手术器械有1000多种、手术耗材有2000多种。护士要精确快速地将手术器械传递到医生手中,且对传递的力度都有要求,这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求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古燕芳有21年工作经验,她曾做过的时间最长的一台手术,时长约达15个小时,期间连上厕所都不可以。“在手术台上精神高度紧张不觉得累,手术结束后才发觉,脚都是浮肿的。”她说,手术室护士大多患有静脉曲张,或颈椎、腰椎疾病。

   新生儿科护士特质:母爱

  住进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宝宝们,因为家人不能随时陪伴身边,新生儿科护士们就成了他们的“临时妈妈”。

  喂奶、换尿布、清洗、输液、量体温……“临时妈妈”的这双手,是宝宝们来到人世间感受到的第一缕温暖。而宝宝们天真无邪的笑脸也成了护士们工作的动力。“有些宝宝需要人一直抱着,我们的护士就抱着宝宝写护理记录。下班了,都要和宝宝们打个招呼再走。”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护士长彭颖说,宝宝们不舒服,护士比他们更难受。

  护士们因此也练就了听懂“婴语”的技能。重症监护室内的宝宝大多在出生28天以内,他们无法用语言或动作来表达意愿,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哭”。这些听起来似乎差不多的哭声,在护士的耳朵里却有着不同的意思。“饿了是平常的哭声,不舒服的哭声会尖一点。”有9年护士工作经验的陈笑梅告诉记者,她们每30分钟至1个小时到监护室巡视一次,24小时不间断。

   急诊科护士特质:果断

  急诊患者大多是危急重症,护士的工作就是快速应变、果断执行,快一秒钟,病人就多一线生机。

  这个护士群体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年轻人才扛得住。”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马秀霞告诉记者,一星期平均每人有三四次夜班,每人每天参与抢救上百号病人。遇上出救护车,护士一般要坐两三个小时,腰椎间盘突出是“标配”。“在这个岗位做久了,有时会出现幻听,好像听到救护车的声音。”马秀霞说,急诊科护士还有个特点就是说话大声、语速较快,可能这会让有些家属误以为护士凶,但在救命的危急关头,一秒也耽误不起。马秀霞说:“病人转危为安,一切就都值得了。”记者在采访时留意到,护士站没有护士逗留,都来回奔跑于抢救室和诊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