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大拆大建 230多年历史南华西有了“护身符”

08.11.2016  19:06
不许大拆大建 230多年历史南华西有了“护身符” - News.Ycwb.Com
来源: img.ycwb.com

  ▲南华西街还保留有不少红砖洋楼。广州日报记者杜娟、张露摄

位于珠江南岸的南华西街是广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俗语有“先有南华西,再有海珠区”一说。昨日,《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南华西街)保护规划》开始征询公众意见,其中对约20公顷的核心保护范围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以修缮为主,如确需要新建公共服务设施的也不能超过12米高;而其外围的建筑控制地带,保护整治也要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原则。这样有着230多年历史的南华西无疑有了“护身符”,不允许再有大拆大建的现象。

新建建筑要与骑楼、竹筒屋风格协调

在2011年前后,南华西街完成了一期改造,在保留了骑楼街的前提下,将骑楼街后面的小街小巷及老房子全部拆除,建起两幢18层高的回迁房和两幢30层高的商品房,以实现改造的财务平衡。此种改造方式被业内专家诟病,认为新建的超高建筑破坏了旧城风貌和肌理,旧城改造不能只考虑单个地块的经济平衡问题。

根据公示的《保护规划》,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道,南至歧兴南约、歧兴东约、隆庆北、经龙武里至同福西路,北至南华西路、鳌洲内街,西至洪德路、东至宝岗大道。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总面积为30.34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20.3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0.00公顷。

主要保护四大内容:河南地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空间发展脉络;清代广州十三行行商与番商交往繁荣发展的见证;清代、民国时期“河南”地区多样化居住模式的真实载体;近代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片段。

核心保护范围采取整体控制、严格保护的措施。保护以寺观园林、行商园宅为特色的历史遗存,保护以竹筒屋为代表的传统居住街巷空间格局和整体风貌。

为保护南华西路骑楼的建筑界面和整体风貌、保护漱珠涌等历史环境要素及其空间格局,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和环境以保护修缮为主。如确需新建、扩建、改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广州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且控制建筑高度12米以下,建筑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建设控制带内保护整治应坚持“小规模、渐进式”原则;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控制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建筑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应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建设控制地带内骑楼街的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活动,控制传统骑楼立面单元面宽4.8米至6米,一层层高不低于4.5米,二层层高不低于4.2米。

传统竹筒屋进行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活动,建筑屋顶采用平顶和坡顶相结合形式,控制建筑立面单元宽度不得超过建设控制地带内原有传统竹筒屋最宽立面单元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