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中国大都市还将扩容 集聚程度同时强化
中新网上海12月26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26日首次在沪发布的“2015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大都市从总体发展上呈现为上扬态势,且在“ 经济 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多数大都市已开始步入城市发展的稳定期。
当天,由上海交通大学、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承办的2015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秋季论坛暨教育部《2015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指出,“2015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报告”是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次发布的关于中国大都市发展的指数报告,也是国内首个关于中国大都市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报告,共设置大都市人口指数、都市经济指数、都市生活质量指数、都市文化指数和都市智慧化指数5个一级指标,对中国大都市的现状、趋势、问题、综合水平、发展对策开展全面研究,从2015年开始,分年度向国内外发布。
作为该报告核心概念的“大都市”,主要包括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和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因此,本年度报告共涉及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郑州、南京、武汉、广州、汕头、重庆、成都、西安12个大都市,可划分为三大阵营:第一阵营由北京、广州、上海和沈阳构成;第二阵营由西安、南京、天津、武汉、成都构成;第三阵营由郑州、汕头和重庆构成。
报告指出,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首位城市,最值得关注和需要迅速破解困境。综合排名情况如下:北京和广州在四年间稳居第一和第二位,且综合得分逐年提高,这就意味着中国大都市的冠亚军的席位相当稳固,优势明显,在一般情况下短期内难以被撼动;沈阳和上海在第三、第四名之间角逐,与排名在后的城市均拉开较大距离,但由于这两个城市在日常感觉和印象中差距明显,这表明其中有一些不易察觉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刘士林研判,“十三五”期间,虽然中国大都市的团队将会进一步扩容,但中国大都市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都市的集聚程度将进一步强化,生活质量将会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而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将进入反复震荡期。
他分析认为,中国大都市在文化建设上将会有更大作为,其中人文型智慧城市将引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新常态。
课题组同日还首次发布了“2015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发展报告”,这也是国内首个关于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子项目负责人刘新静博士指出,截至到2013年底,12座大都市共规划和建设新城新区130座左右,其中新区17座,新城117座(包括自贸区1个),总建设面积为14900多平方公里。
刘新静表示,大都市新城新区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精神越来越淡薄,管理体制本身却越来越僵化,精明增长和紧凑发展依然停留纸上,以及城市规划调整频繁且幅度大,“被规划折腾”现象比较突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