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析中国的“城市外交”:从注重获得转向积极给予
图为此次发布的《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 吕春荣摄
中新网北京3月17日电(吕春荣)17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城市外交未来发展方向将从注重“获得”向积极“给予”且互助共赢转型,应加强与非洲、中东、拉美、中东欧、中亚等区域建立友好城市,优势互补,互助发展,共创繁荣。
3月17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和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专题报告(1973-2015)——开放的城市 共赢的未来》研讨暨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此次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指出,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分工,分享 经济 全球化的果实,城市也需要有自己的“国际知己”。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城市相继与国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朋友圈”遍及世界五大洲,而且积极地开展交流与合作。
蓝皮书显示,从1980年开始,与国外友好城市之间往来批次和涉及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与国外友好城市结好对数的大幅上升,双方往来的批次和涉及人数增加的趋势愈加明显。根据最近年份(2010~2014年)数据,中国城市与国外友好城市往来活动共计12897次,涉及人数高达近16万人次之众,相当于早期(1970~1974年)友好城市活动批次的125倍、参与人数的近90倍。
蓝皮书称,中国与国外友好城市交往活动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贸易、教育与人才、政治领域,四项领域交往活动合计占全部交往活动的65%,其中交往最多的政治领域占所有往来活动的20%以上。
在《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这份报告中,报告也指出,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活跃,过去40年里,中国城市对外交往呈现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依次递减态势。
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按照中国友好城市在各洲分布数量排列,依次为欧洲776个,占总数比例35%;亚洲713个,占总数比例32%;美洲455个,占总数比例21%;大洋洲141个,占总数比例6%;非洲124个,占总数比例6%。
报告分析,在非洲,与中国结好的友好城市分布相对广泛,在非洲2/3国家的124个城市都与中国城市建立有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在中东地区,与中国结好的友好城市分布范围狭窄,在14个国家中仅与6个国家的城市与中国城市结好。在拉美地区,虽然与中国结好的友好城市总数较高,但分布不广泛,还有一半的国家未与中国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报告称,中国城市外交未来发展方向将从注重“获得”向积极“给予”且互助共赢转型,未来应加强与非洲、中东、拉美、中东欧、中亚等区域建立友好城市,优势互补,互助发展,共创繁荣。
《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执行主编李新玉向中新网记者表示,以前,中国城市在对外交往中,多是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获取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是一个“获得者”。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在与众多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外交”中,中国成为能为对方提供资金、技术的“给予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