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待遇低晋升空间小致公益人才荒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盛佳婉
近日,由比尔·盖茨领衔打造的中国首家国际公益学院落户深圳。该学院将为中国乃至国际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公益人才。
深圳乃至全国的公益人才现状如何?记者采访发现,由于待遇低、晋升空间小、社会认同感差等原因,公益领域正遭遇人才荒,这是制约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高要求低工资
蛇口社区基金会的理事长谭子青最近正在为招聘秘书长犯愁:招到合适的人太难了!谭子青说,难就难在这个岗位要求高、人才少,还给不了高工资。
据了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基金会里没有秘书长的称谓,对应的职位被称为CEO。“从称谓都可以看出来,其实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在很长的时间里,谭子青一直在兼任秘书长的工作。虽然在企业做高管多年,她仍觉得管理公益组织是个很大的挑战。“我感觉我过去30年在企业受的挑战都没有这一年在蛇基会多。”
在谭子青看来,作为公益组织的秘书长,除了要有企业的管理能力外,还要有很强的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影响力评估等能力。“举个例子,我们在企业,目标是商业利润最大化,制定个目标,按部就班实现就行,但公益组织不一样,它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而对于社会效益的实现以及评估,现在还没有一个可供借鉴的方法和思路,所以比企业管理要难很多。”
除了要求高外,更让谭子青犯愁的是,不知道能开多少工资。“一方面秘书长这个岗位没有统一的市场价,另一方面,制度上不允许开出高工资。”据了解,《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这个对吸引高水平人才是个很大限制。”谭子青说。
根据《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及《2014中国公益慈善行业高端人才就业市场及薪资指南》显示,公益行业薪酬水平整体处于低位且增长较缓,与企业相比差距显著。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马蔚华在提交的提案中指出,过去5年来,我国基金会数量以每年400到500家的速度持续增加,截至今年2月底已达近4300家。尽管基金会数量快速增加,但总体运营水平却没有明显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的限制,导致高端人才加入公益慈善行业的从业意愿不强。
社会认同感差
“现在进入公益领域相对容易,但要想跳出去,还挺难的。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公益行业没有门槛,因为没有专业性。”小莉在公益领域深耕多年,囿于晋升空间小,希望转型,但并不容易。“在公益界领域中的从业经历是你跳槽的负资产,而不是加分项。”小莉说。
壹基金秘书长李劲在日前一次公益论坛上指出,在不少捐赠人看来,公益就是献爱心,谁都能干,不需要专业的人员,公益从业者也不应该拿捐款的一部分当工资。“事实上,公益行业要求高的专业性,公益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爱心人士汇聚的地方,而是一个有专业能力的爱心人士汇聚的地方。”
此外,社会上也没有形成对公益从业者尊重的氛围。据了解,从世界范围来讲,公益从业者工资普遍低于企业,包括欧美的NGO,公益从业者如果进入到企业,拿到的工资比现有工资提高20%。“但公益从业者认为他做了他喜欢的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有较高的社会认同感,这样的非货币收入可以抵消货币收入的不足,但国内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氛围。国内的情况是,你如果进入公益圈后,朋友、家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议论和担忧,让你没有勇气,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情。”市政协常委、市慈善会秘书长房涛表示。
公益行业发展水平较低
在房涛看来,高端人才不愿意加入公益慈善行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公益生态不够健全,与各个行业的交叉较少,不够多元。“在公益领域,如果人们以奉献,任劳任怨、悲悯、爱心作为唯一或是首要诉求的时候,自然就隔离掉了一部分人,一些希望把经济领域的优秀成果和智慧,很有趣地服务在这个方向上的人。”
房涛说,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公益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让社会各个领域的都可以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但国内这方面还是太狭隘了。“比如说公益金融,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金融模式的新型投资及财富管理方式,注重在产生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福祉。它可以通过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公益信贷等方式来实现,在英国是种非常成熟的投资模式。如果国内也发展起来了,就不愁金融领域人才进入公益领域了。所以,公益链条的发展和完善也是解决人才困境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