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开专栏报道东莞:平台期切换动能 新经济迸发引力
近日,中央重点媒体赴东莞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举行。图为媒体参观广东步步高通信有限公司 。(首席记者 郑琳东 摄)
中央重点主流媒体采访团在松山湖大连机床集团智能研发中心参观采访。(记者 郑志波 摄)
新华社开辟专栏集中报道来自“世界工厂”东莞的观察与启示
编者按:
“三来一补”起家、成为“世界工厂”、海外客商云集……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让广东省东莞市成为沿海外向型 经济 的代表。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 金融 危机和国内成本上升的双重冲击,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东莞模式”遭遇“成长的烦恼”:海外订单减少、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减速……面对困难和挑战,东莞开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土地和环境投入等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要驱动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取得阶段性成效。
3月21日起,新华社开设“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栏目,集中播发一批文字、图片和网络及新媒体稿件,以综述、通讯、述评、记者手记等形式,挖掘东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创新实践,用具体鲜活的事例反映东莞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活力、新动能,提供对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样本意义的经验启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也将持续刊(播)发系列报道介绍东莞转型升级的。本报今日起将以系列报道形式陆续转载以飨读者。
东莞时间网讯 冬去春来,南粤回暖。
“世界工厂”广东东莞近期传出令人振奋的信息:“十二五”收官之年,经济总量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同比增长8%。
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东莞视“平台期”为机遇期,超前引领、苦练内功、积极作为,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轨道,产业正迈向中高端水平。
稳阵脚 迈向“双中高”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珠三角的东莞,依靠实施外向带动的经济战略,GDP长期平均增速高达17%,成为全国第五、广东第二的外贸大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在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国外市场低迷的“双重挤压”下,东莞经济不断下滑,2012年一季度GDP增速低至1.3%。
“2008年后一段时间,不少人还期望外向型经济复苏,但欧美市场长期不景气,加上很多产业更新换代,这一幻想很快破灭了。”东莞市统计局副局长冯坚回忆说。
危机面前,东莞没有失去信心和定力,而是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布局新的发展战略。
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2013年开始,东莞市政府每年的“一号文”都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力求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激发其发展活力。
而东莞市委的“一号文”,更是就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东莞等重大问题出台重要战略和配套举措。
及时谋篇布局,让经历“阵痛”的东莞经济,开始呈现稳住阵脚、迈向“双中高”的态势。2012年一季度开始,东莞GDP增速呈现出平稳爬升的态势。“十二五”期间,东莞经济年均增长7.93%,平稳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状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华为终端、维沃、欧珀、金立等大型移动通讯企业的崛起,使东莞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之一。去年东莞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6亿部,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六分之一。
据步步高集团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胡柏山介绍,维沃手机已向东南亚地区出口,并在印度设立工厂,在当地形成生产、销售产业链,年出口量接近300万台,开始朝国际品牌迈进。
谋转型 探路“新经济”
2015年年初,曾被视为“东莞名片”的诺基亚工厂搬离,但仅仅几个月后,其生活区就被改造成聚大电商产业园,家具、电子、服饰、通信等行业的80多家企业相继入驻。
这一变迁,是当前东莞经济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的代表。
南城、长安、横沥、大岭山……记者走访东莞多个镇街发现,当地虽有一些企业撤离,但它们腾出的空间很快被更有竞争力的企业、更新颖的产业模式占据, 健康 的“新陈代谢”正在发生。
“作为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镇,我们模具行业产值每年增长20%以上。”横沥镇委书记陈锡稳说,2015年全镇厂房基本“零空置”,而且厂房租金年年上涨。
与此同时,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生产”正在逐步取代“汗水车间”,推动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内,上百支机械手正在同步打磨一款三星手机的金属外壳。公司行政副总裁黄河告诉记者,经过智能升级的生产线运行起来,可让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率降低30%。
如今,东莞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为劳动密集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经济“含金量”逐步提升。2010年,传统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2.9%,目前这一数据已下降至18.8%。
东莞的开放格局也从外向依赖向内外并重逐步转变,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多家东莞民营企业正加快“走出去”步伐。
华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在埃塞俄比亚 投资 设厂,成为该国最大出口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刘翼孔告诉记者,去年开始与埃方合作建设华坚国际轻工业园,16家东莞企业已签订进驻协议。
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科说,东莞外资和民营“比翼齐飞”、出口和内销“两分天下”、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轮并驱”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早布局 着力“补短板”
由于长期依赖“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和高等院校数量较少,研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短缺成为东莞经济转型的明显“短板”。
东莞党政干部和企业家们及早布局、迎难而上。2015年,东莞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46亿元,比2010年增长1.8倍。
广东拓斯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说,企业2007年成立时就遭遇客户“跑路”、差点关门等困难,但去年产值却接近3亿元,关键原因就是研发舍得投入,700名员工中有200多人负责技术攻关,每年8%的产值投入研发领域。
为优化人才结构,东莞这几年主动“傍科技大款”,每年安排20亿元的“科技东莞”资金和10亿元的“人才东莞”资金,不断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创新资源,使人才总量5年增加了22万人。
“以前东莞经济增长靠土地、人力和外部市场,这几年已经逐渐转换到依靠企业自主创新、新型研发平台和高端研发人才上。”广东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说。
如今,东莞已拥有986家创新型企业,智能手机、机器人等新产业形成规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生机蓬勃。
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成效来之不易,但东莞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当前东莞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仍偏弱,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产业、大项目不多,转型升级需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
“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是一个过程,不能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东莞将在未来的工作中选择重点、精准发力,持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外开放合作、重点改革突破走在前列。
央媒采访团为东莞点赞
这次走访,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东莞不仅站住了,站稳了,站高了。经历2012年短暂阵痛的东莞,如今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GDP不仅迈入了“千亿美元俱乐部”,平稳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尤其是经过这几年的强力转型,让人看到了更多创新、更多信心、更多希望。
——人民日报记者 贺林平
我们看到了一场技术革命和制造业革新正在东莞默默展开——从新型研发机构的频频进驻、“三重”项目的日渐增多到机器换人的大行其道,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世界工厂”不仅继续保持制造业重镇的地位,也使得东莞正在实现三个转变,即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逐步转变、开放格局从外向依赖向内外并重逐步转变、经济形态从传统制造向创新型经济逐步转变。
——新华社记者 詹奕嘉
我是第二次来东莞了。其实东莞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转型升级之路,它有自身的特色。这一次来了以后,才知道东莞在为制造业降成本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城市,它转型升级很不容易,世界经济形势一旦风吹草动,东莞都会有很快的反应。
去年,经过调查发现东莞走了一批低端产业,来了一大批高端产业,这一进一出,让东莞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东莞还有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有着优良经济结构、创新驱动上有很多前瞻性做法,以及转型转得很快,这是这一次来东莞的收获。我们看到东莞非常积极向上,企业发展非常积极。
这是一个向上的城市,特别是政府给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服务环境,做到筑好金窝来引凤凰。比如说松山湖,它有自己的产业,有自己的方向,有很好的环境,是实至名归的国家高新区。
——中央电视台经济 新闻 部制片人王琰
第一次来东莞,产业环境非常好,吸引了很多知名企业,如华为、漫步者、酷派这些知名大企业都转到了东莞。以前很多人知道这些企业在深圳,很多人真的不知道有在东莞。东莞很有自己的魅力,行业聚集很有特色,就在深圳旁边,有自己的产业优势、地理优势,可以吸收很多优质产业。
——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郭城
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到这里走一走。这是我第一次来东莞。通过这次深入的走访,真实感受到了东莞与传统印象的“不一样”。东莞借天时、地利、人和,紧紧抓住了机遇,由当年的代工厂,发展到如今的高科技城市“新贵”,相信东莞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矢志不渝的战略定力,就一定会书写中国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最壮丽诗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财经 节目中心副主任 洪琦
东莞产城融合度之强,真的超乎想象,这里以产城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提升统筹发展、集约发展、融合发展水平,还全力构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复合社区功能、优良环境品质的市、组团、镇三级产城融合区。东莞的绿色发展也同样令人震撼,生态环境是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指数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工作使得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回归到为市民生活服务的本质。
——经济日报内参部主任助理 赵淑兰
东莞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很多走在全国的前列,最为关键的是,产业还在成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比起广州深圳,东莞工业机器人产业有着自己的发展优势。
第一次来到松山湖,看到它有园林式产业环境,到处是花园式工厂,自然环境很和谐,这给人印象和感受很深,非常幽美的区域。
对东莞的印象,很多人还以为东莞就是“来料加工”、“三来一补”,都是终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实,东莞有着很多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机器人产业,有很多很特别的企业,如华为、大连机床,还有创新创业的盈动高科自动化等,产业结构和企业很让人惊讶。而且对待产业发展,东莞的发展方向和思路非常清晰,市委市政府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新华社广东分社副总编辑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