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从高考检视梅州教育追赶空间
高考放榜,本地成绩如何,历来为广大市民高度关注。(朱权 绘)
本期主持 郑炜梅
见习记者胡政韵对本文亦有贡献
从考试、放榜到招生录取,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高考是对一个地方基础教育水平的大检阅。我市素有“文化之乡”美誉,梅州教育也曾在全省一枝独秀。然而,随着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加大教育投入,对优质生源、师资的虹吸效应凸显,我市教育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不得不面对“小进也是退”的尴尬。
对比
仅处在粤东西北中间位置
“文物由来第一流”。我市历来崇文重教,南宋时即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鼎盛,参加科举人数为全国之冠。国民政府时期,梅县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曾位居全国2000多个县中的第2位。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孕育了大批人才,其中国家级院士30名、大学校长340多名。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衡量当地教育水平的一个指标。“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梅州高考入围人数一直保持在全省前三名长达10多年;1993年至1996年上省线人数在粤东西北山区稳居榜首。而在2009年至2016年间,从重本和本科入围率看,总体而言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粤东西北山区仅处于中间位置,远落后于珠三角,“冒尖”考生较少。例如,今年中山市重本率高达25.5%、本科率69%,高居全省第一,而我市排在我省中间偏后位置,与我市相毗邻的揭阳、潮州均位居我市之前,我市文理科第一名均未进入全省前20名。
说长
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去年,继2013年9月成功创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教育强市后,我市又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的地级市,如今又正在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创强”实现质的飞跃
据不完全统计,自启动“创强”至去年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我市共投入40多亿元用于教育创强,其中社会捐资15.02亿元,占总投入37%。
“创强”改善了我市教育教学环境,同时,我市还努力在“好上学”和“上好学”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十二五”期间全市撤并803所中小学,采取延长公交线路、开通“两定乡村公交”、补助生活费、建设乡镇廉租房、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等方法,解决农村学生上学问题;将建设优质学校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在各县(市、区)县城规划建设优质实验中小学、幼儿园,目前动工18所,已建成13所。此外,我市还建立联合教研组和各学科中心组,互相提升,重点突破。
强师兴教 加强师资建设
“我县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指标招聘外省重点本科生和研究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采取‘强强互动,强弱结对’的帮扶方式和‘名校带动,校校联动’的校际教研等方式,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蕉岭县相关负责人说,这也让该县在近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高考重本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是我市强师兴教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全面启动了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加快教育人才培养。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招聘了12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一大批应届毕业生来梅任教,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先后组织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各地培训或跟岗学习,累计培训教师4万多名;去年,全市先后举办20多类培训班,培训达9900多人次,提高了师资水平。今年初,我市还印发了《梅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2016-2020年)》,2016年至2020年将为12858名教师“升级”学历,学历提升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部分县财政承担部分高达70%。
道短
六个短板亟需补齐
从今年高考现状看高中教育,梅州教育在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记者在采访中收集到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虽然梅州已成为教育强市,校园校舍、设备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电化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培训、外出学习等,仍与发达地区差距甚远;第二是教师队伍问题,我市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特别是义教阶段学校,教师们平均年龄已达四五十岁,出现断层现象;第三是教师积极性调动问题;第四是优秀教师流失;第五是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第六是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们通过创建教育强市让我市学校教学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但同比珠三角地区,我们学校教学设备、投入等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一名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的刘先生说,尽管我市也在加大教育投入,但是发达地区在教育上的投入,同比增额比我市大。
“大投入也造就了发达地区舍得在师资方面出大手笔,因而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出现了高薪聘请优秀教师到珠三角任教现象,这也让我市流失了部分优秀教师。与此同时,也让珠三角地区教师有更多机会了解学习好的教学经验、方法。”刘先生认为,从去年开始全面取消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后,这也让我市重点高中与珠三角地区优质学校PK时有更大竞争力。与他持有同样观点的教育工作者张先生认为,目前我市示范性高中也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仍有较大挖掘潜力,如今年从本科入围率来看,全市重点中学本科入围率是73.73%,最高达90.93%,低的仅有49.68%,而重点中学本科入围数占全市中学本科入围数的79.66%。因此,这需要重点中学之间、重点中学在普通中学之间做好“传、帮、带”,将好的经验、做法与兄弟学校分享,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而部分接受采访的校长与教师则认为,师资培训、教师绩效、教学思维等方面与珠三角地区有明显差距,亟需改善,以此提高教师积极性,鼓励他们想方设法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提升学生接受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思维对学生影响比较大,我们教师习惯沿用老一套,而我们参观其他地区发展时发现他们教师教学方法花样百出,紧跟时代潮流。但当我们学习这些方法时,有些老资历教师接受能力可能没那么强。”梅县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师廖女士说。
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朝着理想奋进。(林翔 摄)
热议
知不足而后勇
种种问题造成近年我市高考成绩在全省21地市中并不突出。对种种问题,教育界业内人士有什么看法?
我市一所城区中学的校长认为,要鼓励学校错位发展,集中力量在各个领域做到最好,以此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同时,要取消分片招生,放宽普通中学招生面,扩大普通中学发展平台。而另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则认为,要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起抓,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联动衔接发展。该校长还告诉记者,他认为作为施教关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调动教师积极性。对此,不少一线教师和校长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建议增加教师绩效奖励,也对考入重本学生的科任教师进行奖励。此外,在采访中,不少业界人士还认为,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教育资源在农村、城区薄弱学校处于弱势,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之一。他们普遍认为,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骨干老师向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流动。
与此同时,一线教师与校长们对教育理念、生源也有着较为统一的看法。他们认为,办好教育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而需要多方合力。一方面家长要有开放的成才教育观,不要唯分数论,要拓展孩子视野,给孩子更多的自主化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加强创新,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市教育局曾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和教研人员学习考察,这些学习考察也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如何发展梅州教育也有自己看法。市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认为,首先要加强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各级各类学校携手共进,取长补短,从基础教育抓起。其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青年教师提供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为重振梅州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第三要加强打造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探索适合每一所学校自己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第四要加强高中三年备考的意识。
相对业内人士更为细致的思考,作为家长们对梅州教育又有什么看法?孩子在东山学校就读的饶女士认为,教育要发展关键还是要投入,再穷不能穷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她还向记者表示,家长们最关心的还是学生在校能否养成优良品德,良好校风是她给学生择校时的重要考虑。她认为,学校在抓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良好校风的形成。
记者手记
后创强时代
硬软两手抓
毋庸置疑,高考是对一个地方基础教育水平的大检阅。纵观我市近年来的高考成绩,确实是年年有突破,岁岁有进步。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必须明确自己与自己比在进步,与别人比“要跑步”的形势。
我市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且不说宋明清时期,就“文革”恢复高考以来,我市高考入围人数一直保持在全省前三名长达10多年。然而,梅州教育为什么会面临今日的尴尬局面?诚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鞭策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如何才能让梅州教育站在更高起点发力?笔者认为要硬件、软件两手抓。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数字校园”;另一方面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生源培养。
在采访中,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蕉岭县的“强强互动,强弱结对”的“互助模式”,这在相当程度上能提高各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我市一些示范性学校也启动教学开放日,这种模式让各校教师能借鉴好的经验,但如果能更进一步形成“结对子”模式互助或许会更有帮助。此外,要广泛吸纳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更要抓好生源幼、小、初、高的衔接培养,有针对性培养不同学生,而不是仅为了应试教育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