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报道抢先看】东莞“十三五”发展动力何在?
“十三五”规划时期即将到来,作为中国 经济 发展链条的重要一环,东莞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在哪里?东莞高水平崛起宏图上的新增长极又在哪里?
东莞经济如果没有新的增长极作支撑,那么,存量很难有新突破,增量又难有规模效应,将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在欧美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互联网+等大趋势下,面向未来五年,不管是转型升级,还是谋划弯道超车,东莞都很有必要从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并寻找到清晰而可行的发展新路径。
从明日(25日)开始,《 东莞日报 》将推出“破局——为东莞‘十三五’建言大型策划报道”,探寻值得参考的建设性意见,力助东莞再创新辉煌。
首篇报道为《东莞日报》记者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的专访。
在丁力看来,东莞未来五年的动力在于推进全面改革营造创新发展的环境、以利益共享促成内部一体化,从而在松山湖等现有增长极中培育新增长点。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谈东莞形势:
——对东莞现在面临的形势,我总的观点就是,不能低估,也不能高看。不能高看什么呢?先来看一个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而且是巨大的产能过剩。全国很多行业都在反馈这个严重的问题,有的产业产能已经达到50%甚至是100%的过剩。其二,要注意的是,所谓严重产能过剩并不是全国来平均分担,因为它不仅仅是国内的过剩,而是国际的过剩。
——TPP的游戏规则对中国经济影响太大,将会限制外国产业资本到中国来 投资 ,这个给中国发展产业、加大出口带来更大的挑战。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有东莞这样的地区,因为外向型的经济,也是外源型的经济。内外需不足下的产能严重过剩,两头夹击给东莞带来冲击显而易见。应该说,全球巨大过剩产能,对珠三角的东莞、长三角的昆山,都将是首当其冲。
——这几年广东过早把优势消化掉了,其实今天我们还没完成进入智慧经济之前,还得靠汗水型经济,就是要看低成本。低成本还是可以存在的,根据转型的节奏来慢慢消耗成本优势,不能很奢侈地把成本优势快速挥霍完了。
谈转型升级:
——东莞的转型升级和浙江地区有很不一样的地方,看清楚区别了,有助于知道把力气放到哪些方面,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浙江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就好比是跳水皇后郭晶晶跳水,空翻360度,难度系数很高;东莞是360度空翻后再加空中转体180度,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难度系数极大地提升。
——东莞不是市场型的制造业。东莞企业要从生产转向市场,要有人去做市场,要有人买单。过去,东莞企业习惯了只会生孩子,不会养孩子。环境好的时候,这种做法没有问题,环境不好时问题就来了。尤其是在产能过剩的时候,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会越来越难生存。一定要让生产型企业转向市场型企业。
——过去靠汗水赚钱,如果到了发展新型战略产业阶段还是依靠汗水赚钱,这就不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在全球产业竞争当中坦率地说,不要把产业分为三六九等,要占领的不是哪个产业,而是所拥有的产业的技术。
——产业是不能清零的,不能重新来过,过去的增长点一定不能丢。产业竞争的优势是什么,就是发展后劲,任何产业和区域的竞争优势就是看发展后劲,不能和过去一刀两断,把以前的全部抛弃,而是优点继承,不足改正。东莞既要愿意朝前看,也要敢于朝后看,思考、梳理东莞的产业发展史,琢磨成功经验,总结付出的代价。
谈增长极:
——粤海产业园在三个增长极中,未来遭遇的困难会比较大,主要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问题。我想,是不是可以考虑对产业布局再进行划分,做对接深圳的电子信息基地。深圳随着国际化的推进,迟早要把华强北搬走,东莞有没有可能把它们引过来。华强北的山寨产业一年至少有3000亿人民币的交易额,很厉害的。
——松山湖有华为等知名大企业,有着很清晰的深圳符号。我个人也是很看好松山湖,多年的发展下来,基础设施等硬件很不错。从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政策环境方面都很不错了,松山湖应该在软件方面多费努力,打造成为吸引高精尖端人才的平台。
——水乡以电商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打响的第一枪都还不够。我们所讲的市场,主要是要素市场,土地、户籍和公共服务都没有放开,想发展第三产业,要吸引人家把优质的项目放你这就很有难度,依靠外来产业难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