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梅州楹联文化期待薪火相传

18.04.2016  11:04

  楹联是语言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萃。“楹联习俗”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0月,我市获得了“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荣誉称号,确立了梅州楹联在全国楹联界的地位。同时,我市也以活跃的楹联文化活动,尤其是楹联征集大奖赛,在全国联界占据一定位置。但不少年轻人不懂鉴赏楹联、很多公共文化场所缺少优秀楹联、一些市民追捧谬误庸俗春联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本期主持  郑炜梅 实习生马健祺对本文亦有贡献

  摄影:林翔

  【看现象】

  我市楹联文化“两级跳”

  一直以来,我市以“党委政府主导,楹联组织承办,社会各界参与”的形式组织了丰富的楹联活动,这让我市在全国联界地位实现了跳跃:2013年梅州被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成为闽粤赣周边城市中第一个获得该称号的城市;梅州楹联协会作为一个地级市的楹联学会,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楹联学会。

  中国楹联界“奥赛”梅州打造

  我市楹联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09年12月,梅州市楹联学会正式成立,推动我市楹联文化加快发展。

  “提起梅州就不得不提‘客天下杯’楹联大奖赛,自2009年起连续7年举行比赛,每年主题不同,这已经成为梅州的一个品牌。”梅州楹联学会会长陈平说,这个大赛是目前中国楹联大赛规模最大,规格、奖金最高的楹联比赛,所以又被中国楹联界誉为“奥林匹克”楹联大赛活动。除品牌奠定基础外,我市还成功举办了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梅州·第五届中国楹联学术论坛”;去年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楹联大奖赛”,收到了全球5万余副参赛作品,大赛还将获奖作品写成联墨,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出,100多万人次参观了展览……

  活跃的楹联文化活动,让梅州在全国联界占据一定位置。如我市连续7年举行的楹联大奖赛优秀作品被《人民日报》采用并在副刊刊出,此前没有一个城市举行的楹联大奖赛获此殊荣。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前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选择了我市征集的“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将这两副楹联优秀作品读赠给座谈会的与会者。

  专业书刊出版热持续升温

  日前,记者来到陈平家中时,他正在编撰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辑注》,这已是近年来他出版的第5本楹联专著。

  “近年,我市还出版了《中国楹联集成·梅州卷》、《中国客家对联大典》、《梅州历代名联辑注》等楹联专著,这些楹联文献出版后,不仅使梅州的楹联文化得到大步提升,同时为祖国的传统楹联文化添砖加瓦。”陈平说,除了专著,这两年我们还出版了《楹联文化小识》这本普及版的工具书,受到了市场欢迎,现在已经再版第3次。

  各县(市、区)楹联学会也定期出版各自的楹联期刊,普及楹联知识。大埔县、五华县、平远县的楹联学会已出版了《古今楹联集锦》,蕉岭县、梅县区、梅江区、丰顺县关于楹联的专著进入编辑阶段,兴宁市的《对联乡情》已办了10多年从未间断。

  此外,多年来,我市各级楹联学会还积极组织会员们采风,创作、发表作品,并将作品结集出版。

  开辟学习阵地夯实群众基础

  在坚持组织举办丰富的楹联活动的同时,我市还坚持大力发展壮大楹联队伍,多层次培养楹联创作人才,多渠道开辟楹联知识学习阵地。

  “2014年11月,市楹联学会市直分会开设楹联文化讲座,每月一次免费向全体市民讲授楹联文化知识,今年已经将活动延伸到学校,每月两次到东山中学新城分校免费开讲。”陈平告诉记者,举办讲座旨在普及楹联知识,发动更多人关注楹联、加入楹联界,目前收到了不错成效。如楹联文化讲座在去年上半年陆续在各县(市、区)开讲,听众由开始的一场20多人,现已增至近百人,每月开讲增至两次。市楹联学会会员也从创会时的6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人,各县(市、区)楹联学会的分会活动也很活跃。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借助媒体广泛普及楹联文化知识。

  支持楹联活动开展不仅仅停留在市委市政府和楹联爱好者,不少企业也投身其中。如4A级旅游景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不仅在物质、精神上支持楹联活动,而且还扎实开展楹联进景区活动,该景区的每个景点都有切题、切景且合符联律的对联。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为了规范楹联使用,2012年6月份,由市委宣传部专门组织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章新任组长的“全市公共文化场所和旅游景点楹联使用情况检查小组”,历时18天到全市各县(市、区)所有的公共文化场所、旅游景区、公园检查楹联使用情况。检查结束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彻底进行整改。

  【摆问题】

  楹联界人才面临青黄不接

  “楹联习俗”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楹联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有群众基础、最能言简意赅传情达意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尽管我市在楹联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已经有好多人分不清上下联的顺序。”在采访中,多名楹联爱好者说。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80后”、“90后”,对他们进行了楹联知识的调查,他们基本都不会撰写楹联,也不会判断一副对联是否符合联律,会分辨上下联的人都靠着“平、仄”声分辨。

  除了当下年轻人对楹联知识了解甚少,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三类问题:目前,各县(市、区)都成立了楹联学会,但学会维持困难,难以吸引年轻人加入,且会员年龄都偏大,40多岁的会员都已经算是年轻会员了;楹联文化进单位、景区等开展得并不十分热烈,很多公共文化场所缺乏优秀楹联作品;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大部分人都选择到市场去买现成的印刷春联。这些印刷春联多为外地印制,难以对内容进行监管。有楹联爱好者曾调查,目前市场上充斥的春联除了祈福讨喜之外,缺乏楹联讲究平仄、对仗和健康、高尚的内容。

  【大家谈】

  把楹联列入学校教育课程

  楹联是语言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晶,了解和学习楹联文化有助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楹联的文化效应?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认为,梅州楹联具有鲜明特色,希望今后将客家文化内涵或精髓进一步融入到楹联中,以此提高梅州楹联的影响力。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常江则认为,尽管我市楹联在全国楹联界已经形成了品牌,但楹联创作仍局限于小范围圈子里,希望梅州楹联能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他建议要制定长效机制激发群众创作热情,同时也要多吸引年轻人参与楹联工作,让楹联队伍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让楹联创作能后继有人;可以借助演出团队,利用讲故事、吟诵对联、演唱对联、书写对联、说对联相声、介绍对联知识等形式生动、快乐地让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对联、享受对联、接受对联、走进对联艺术。

  对于楹联队伍老年化问题,专家们大多建议教育部门把诗词、楹联当作一个文科教材,列入国学教育的课程。“我很赞同陈寅恪先生说的‘对联虽寥寥数语,却包含了词性、平仄虚实的运用,对对子不但可以考察学生读书之多少和语言之贫富,还可考核学生的思想条理,最容易测验学生对中文的理解’。”陈平说。因此,他建议教育部门把诗词、楹联列入教育的课程。对此,叶子彤表示赞同,认为可行。他还建议,在普及学生们的楹联知识外,每年还可以组织一批书法家、楹联大师等书写一批符合韵律且富有时代性的优秀楹联作品给市民,提升市民的鉴赏力。

  对目前市场和公共文化场所楹联良莠不齐的情况,陈平认为可以借助“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办法,交由“内行”管理。鸿艺集团副总裁雷建文则认为,在公共文化场所楹联要把好“准入关”,筛选出符合“真善美”且切合主题的作品,做到“以文存园”、“以园存文”,决不能粗制滥造,以此才能达到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效统一,提升文化品位。

  【记者手记】

  守住市民对楹联的鉴赏力

  在采访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楹联爱好者说他们是老年人队伍。尽管现在这个现象有所缓解,中年楹联爱好者开始崭露头角,但不能否认的是从整体楹联队伍来看,目前爷爷辈的老人仍是主力军。这是我市独有的现象吗?并不,翻阅相关报道,全国各地楹联发展都有这样的问题。

  如何能让楹联引起年轻人的重视及喜爱?记者认为学校、家庭应当从小就引导孩子欣赏诗歌、楹联,培养他们鉴赏能力。同时,公共文化场所也要筛选好楹联、诗歌等,以此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守住了市民对楹联的鉴赏力,才守住了市民对优秀楹联尤其是优秀春联的市场需求,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楹联文化发展氛围。在普及楹联,并具有一定鉴赏能力后,再追求楹联创作人才培养。

春联仍是普通市民最常接触到的楹联。

楹联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应该从孩提时代开始培养兴趣。

楹联文化遍布客天下景区,每个景点都有切景的对联。

中华梅州“客天下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楹联大奖赛共收到全球5万余副参赛作品,评选出金银铜奖54名。

梅州楹联学会会长陈平(右一)向嘉宾们介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