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到“征”:王尚兵眼中的拆迁之变

25.05.2018  16:03

  新华社南京5月25日电(记者陆华东、朱筱)中国东部沿海,一条青石街掩映在江苏南京繁华的新街口地区,街道两旁陈旧低矮的房屋与周边的高楼大厦形成对比。

  王尚兵家不足60平方米的旧房子就在这片城中村之中,房屋外墙的“”字清晰可见。

  2013年5月,为改善青石街市民居住条件,当地政府对包括王尚兵家在内的186户居民房屋和9家单位(涉及156个权证户)作出征收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类似于王尚兵所在的城中村改造越来越多。不同的是,以往的拆迁现场,被征收房屋墙体上往往写着一个个大大的“”字,而非“”字。

  起初,王尚兵和邻居们并不明白这个“”字和以往拆迁时惯用的“”字有何区别。他们只知道,拆迁不好对付,可能会遭遇暴力强拆,需要做好“斗争”准备。

  王尚兵和邻居们的担心有其历史原因。尽管中国政府1991年出台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但拆迁制度在部分地区却出现了异化,暴力强拆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部分地方出现的流血事件,更是为这一社会矛盾集中领域蒙上阴影。

  “征收公告贴出来后,我们就建了业主群商量对策。晚上,带头的邻居还会拿出铁桶敲几声,示意大家下楼开会。”王尚兵说,因为担心早签协议会吃亏,大家都希望拖一拖,争取更高赔偿。

  然而,王尚兵和邻居们原以为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出现。

  南京玄武区青石街附近被征收房屋墙体上的“征收”字样。新华社记者朱筱摄

  被征收房屋的价值交由专门的第三方机构评估,评估结果全部公示,被征收户可申请查看其他人的协议赔偿价格……整个征收过程,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推进。

  “征收工作人员非常认真负责,每天早上九点不到,他们就赶到征收现场,晚上十一点左右才回家。每次上门介绍政策,他们都耐心为我释疑,甚至还主动帮我办理了房产证过户手续。”王尚兵说。

  规范的征收程序、热情的工作人员,让王尚兵逐渐感受到了此次房屋征收与以往拆迁的区别。“没想到我们老百姓也能与政府就房屋征收问题相互协商、讨价还价了。

  王尚兵感受到的拆迁之变得益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加速推进。为更好保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中国曾多次修改拆迁管理条例。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正式公布施行。

  此后,中国大地上的“拆迁”工作更名为房屋“征收”,城市化进程进入更加规范、法治的新阶段。

  “从‘拆’到‘征’,一字之变的背后是中国房屋征收法治发展的一大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不仅使征收过程更加程序化,而且明确了征收补偿标准、先补偿后搬迁原则,被征收人意愿得到充分尊重。

  慢慢地,王尚兵消除了原先对房屋征收工作的疑虑和戒心,很快便率先签订了房屋征收协议。王尚兵家原来58.22平方米的旧房子,调换了两套崭新的产权房,共计173.59平方米。

  “置换的两套房子一套住、一套租,住的那套是三室一厅,有85平方米,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比过去宽敞许多,我女儿也有了自己的书房。”王尚兵说。

  南京玄武区青石街附近棚改征收现场。新华社记者朱筱摄

  王尚兵家“安居梦”的实现,仅是中国政府加速推进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中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越来越多中国人像王尚兵一样,住上了宽敞、舒适的住房。

  与早早签约的王尚兵不同,邻居胡耀武选择了依法上诉。

  2013年9月,因不满意补偿标准,胡耀武一纸诉状将当地政府告上法庭。同年12月,法院驳回上诉。对判决不满的胡耀武再次上诉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年11月,省高院认真审理后,维持原判。

  虽然政府胜诉,但考虑到胡耀武家人口较多、三代同住一屋的情况,当地房屋征收部门还是在政策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帮他家置换了三套8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胡耀武一家的生活条件因此大为改善。

  “拆迁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罪恶’,其初衷是通过城市规划建设解决老百姓的居住困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加快,依法维权正成为越来越多被征收对象遇到问题时的首选。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全国法院一审受理征收拆迁类诉讼分别约为29000件、31000件及39000件,占当年行政诉讼案件总量的13%、14%和17%左右。依法上诉解决房屋征收问题渐成趋势。

  5月15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八起人民法院征收拆迁典型案例。“希望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的形式,促使行政机关在城市化进程中依法行政,同时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运用手中的法律法规,依法维权。”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黄永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