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录人才焉能只看学历

12.12.2014  14:43

  林德培

  近日,深圳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招聘专场招聘技术类应届生,薪资标准“看院校”:普通院校5000元,重点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华、北大9000元。

  企业招聘人员,为的是被招录者能为企业做出业绩和贡献,其核心招录条件无疑就是能力。很明显,深圳这家企业,直接将学历与能力划上了等号。其实,这种“院校等级不同,起薪点不同”的招录标准,在现今许多企业的薪酬制度中,几乎是心照不宣的“金科玉律”。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在选人用人中,学历到底处于什么位置?不能不承认,在企业员工招录,乃至干部选拔任用时,“学历”这个条件常常被矫枉过正,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说学历不代表能力,不能把低学历高能力的人挡在门外,于是放宽标准,一些不合格人员便以此为挡箭牌而获提拔,使真实的学历起不到应有的淘汰把关作用。另一种是说学历必须严格要求,就设定“硬杠杠”,谁也不能逾越,结果一些权力文凭得以过关,低学历高能力的人员却因此出局。

  可以预知,企业薪资标准“看院校”和干部能力高低“看学历”的选任之风如果愈刮愈烈,最终将导致人才的流失,同时对学校教育亦会产生恶劣影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非重点院校学生的求知和就业积极性,也会在社会上树立起“唯学历论人才”的错误观念。

  其实,普通院校一样有精英,重点大学也难免有庸才。只看院校不看能力,只看出身不管素质,这不仅是在制造职场上的人为不平等,更是对知识和能力的嘲弄。当下经济危机下就业难的现象,却在告诫我们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并非高学历就高能,低学历也能创造出惊人业绩。

  如何防止学历这个条件被走极端,做到既重学历又不唯学历,笔者认为,重守规也要讲破格,在普遍要求的同时,又留出特殊人才的上升通道,而衡量标准就是有没有能力。这个能力包括真实水平,也包括实际业绩。当然,最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必须是有德之能者居之。作为招录者,应该从深圳这家企业片面的招人观念中,重新审视用人机制问题,才能真正发掘到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