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手表

22.05.2014  14:10

  □陈赞发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读师范学校之时,我们国家的城乡家庭生活都还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唱主角。所以,当时学校里能够戴上手表的同学,无论其所带手表的价格如何,那都是凤毛麟角,让人羡慕不已。

  也许是老天有“劫富济贫”的天意,在我读师范学校之时,竟然有了两次在学生浴室“拾”手表的经历,让我历经30多年仍记忆犹新。

  两次“拾”手表的具体时间,现在已记不太清楚。但是,两次“拾”手表的情景,可以说至今历历在目。第一次,我“拾”到的是一块“上海”牌手表。那可是一块名表啊,在当时都要100多块钱才能买到!我“拾”到手表后,心禁不住扑通扑通地跳,在浴室门口呆了一会儿,没见有人来找,就赶忙交给了学校负责保卫工作的钟国球老师。钟老师拿到手表后,问了我的班级、姓名,立即在全校师生到食堂、浴室的必经之路的那块黑板上写出了“招

  领启事”。第二天,也是在那块黑板上,贴出了一张用大红纸写的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于是,全校师生在那天都知道了我这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的大名。我也知道了丢失名牌手表的“富户”同学原来是同级(2)班的那个张某某。

  滑稽的是,在我拾金不昧不久,我在浴室又“拾”到了一块手表。这回“拾”到的,是一块“葵花”牌手表,那价钱肯定没有“上海”牌手表那么高,据说当时也值30多块钱。在“拾”到第二块手表后,我思想上就有了斗争。首先,我是想和处理第一块手表一样,上交给学校。但是,接着我又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妥”——我那样做,除了同样会得到表扬外,可能还会换来背后更多的“讥笑”,笑我是“拾”手表的“专业户”,反而会落得个在同学面前难为情的结局,那岂不可笑!于是,经过一番“得失权衡”后,我最终没有把“葵花”牌手表上交。也许是因为那块表并不贵,更或者是丢失手表的同学很知趣,知道“拾”到手表的人若不主动归还,自己找也没用。反正在那块黑板上就一直没有出现什么“寻物启事”之类。后来,在隐藏了一段时间后,我也就悄悄地把那块手表戴在了自己的手腕上,并一直戴到自己走上工作岗位,用自己的工资又买了一块“羊城”手表为止。期间,那块“葵花”手表“罢工”或“怠工”,让我几次光顾钟表修理店。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以戴手表为富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不知道那位张某某同学是否还记得当年我“拾”表不昧的事。但是,在此我还是要对那位丢失“葵花”手表的同学说一声 “对不起!”

  (作者单位:五华县安流镇万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