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指路16年,他是“活地图”

01.02.2018  14:20

宋金湖在一个小摊前义务指路15年,风雨不改,被老街坊昵称为“广州活地图”。

好人简介:

大洋网讯  在荔湾区逢源街惠城社区,如果有人找不到路,只要问问“活地图”宋金湖很快就能找到目的地。从2002年至今,宋金湖在一个小摊前义务指路15年,风雨不改,被老街坊昵称为“广州活地图”。2006年,宋伯又发动妻子加入义工队,夫妻二人不仅免费为行人指路,还热心社区活动为街坊服务,包括清理社区垃圾、探访辖内孤寡困难长者及义务送餐等。

好人说:

我只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了别人自己也开心,人开心了身体自然也好。

义务指路为他人服务

请问最近的地铁站在哪?”龙津中路530号义工服务站前有一张小方桌,上面挂着“公益问路指南”的牌子,不时有路人前来问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桌前,每当有人问路时,他都会热心地给予指引。这位老人便是已有88岁高龄的长者义工宋金湖。“遇上节假日人流量大的时候,一天最多有三四十人问路。”宋伯笑呵呵地说,他已经在这里守了15年。

为什么义务做起“指路人”?宋伯回忆,十几年前,他在附近的电话亭工作,常常遇到前来问路的游客。“有一次,一对从外地来的夫妻说要去市客运站,却被人指去了岗顶,还被骗了钱,随后又辗转来到荔湾。”宋伯听闻夫妻二人的经历时十分难过,他觉得这样的行为会让外地人对广州产生不好的印象。“广州是包容的城市,广州人也是热心人。”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为路人指路。

2002年,宋伯加入惠城社区长者义工联队。2006年,妻子陈燕娥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也当起了义工,此后夫妻双双一起为街坊服务。时光荏苒,路名变迁,当初的电话亭早已不在,宋伯的“办公场所”也转移到龙津中路530号的义工服务站。牌子从最初手写的纸牌,变成现在白底红漆的铁牌。宋伯说话开始变得有些费力,听力也不是太好,腿脚行动愈发缓慢,但他为街坊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

自制小卡片手绘地图

每天早上8点半,宋伯都会准时出现在义工服务站小摊前。“除非打台风,平时都能看到他和老伴在这里。这么大年纪还一直坚持,实在难得。”附近的商家连声称赞。宋伯摊位的小方桌上还摆着一个铁盒,里面装满了他用废纸自制的小卡片。一旦行人无法弄清目的地所在,宋伯就会拿出小卡片,在上面用线段和地标画出简易“地图”送上。

广州有几个大车站,东站在天河,南站在番禺……地图就在我脑子里,哪些公交地铁到哪个站我都知道!”宋金湖得意地说。年轻时他几乎走遍广州的大街小巷,对广州的地名非常熟悉。如今他的腿脚不太灵便,他就换一种方式为别人“画地图”,通过他人的脚步“丈量”广州。“广州是国际大都市,也有悠久的历史,来旅游的游客不少。我不仅可以指路,还能向更多的人推介广州。”提起广州的景点,荔枝湾、陈家祠、沙面……宋伯如数家珍。

活到老,学到老。宋伯说,广州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资料库”——读报纸杂志、看电视,了解新近发生的事。伴随着城市街道的变迁,一些地名和地标不断变换,但宋伯仍坚持学习,努力成为“活地图”。

有时,遇到一些听不明白指引的外地人,热心的宋伯还会让妻子娥姨带他们到公交站,看着别人上车才放心。“你指路来我引路”,夫妻二人默契配合,形影不离。“他听力不好,普通话也不是很好,遇到听不懂粤语的,我就来当传声筒。”78岁的娥姨声音清脆、行动敏捷,是丈夫的好帮手。

热心助路人以此为乐

据了解,宋伯曾当选广州第四届义工之星,还曾担任惠城社区义工队队长,经常活跃在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十多年指路便民服务期间,他多次拾金不昧,捡到的钱包、银行卡、证件不计其数,他都一一交到居委会或派出所,协助相关部门及时物归原主;夫妻二人还会在街头巷尾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向居委会汇报,发现垃圾也会主动清理,更经常探访辖内孤寡困难长者。社区每逢周四晚有爱心晚餐送餐活动,宋伯参与义务送餐多年,直到因为腿脚不便没法继续才停下。

在宋金湖看来,助人就是助己,帮人解决问题自己也收获了快乐,这有利于身心健康。曾在龙津大厦楼下,有一位70来岁的老人突然中暑晕倒,一旁的年轻人不知所措,好在宋伯和娥姨及时赶到,给老人喂水涂药油、通知居委、疏散人群……当这位老人苏醒过来后,宋伯又协助居委会工作人员找到他的住址,将其安全送回家。

最近,宋金湖又及时帮助一位走失老人与儿子团聚。当时,这位来自香港的老人跟随儿子回广州办事,在龙津中路迷路了,四处徘徊大声呼唤儿子的名字。宋伯和娥姐发现后,热心帮忙报警、找居委会,安抚老人的情绪。在大家的努力下,老人和儿子终于团聚,二人对宋金湖感激不已。多年坚持在公益路上,宋伯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每个人。“我年纪大了,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助人为乐的队伍。

撰文/信时记者李丹、通讯员李滨

摄影/信时记者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