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战”风靡,是慈善还是娱乐——勿让慈善接力变味

31.08.2014  12:21

   冰桶挑战赛,在传入中国后迅速发酵蔓延,获得了科技界、娱乐界等大腕儿的响应,并且在民间受到热烈追捧。这一场新颖的慈善活动在中国赚足了眼球,然而活动的效果是否如其初衷:让“罕见病群体”真正得到帮助?是否呈现了娱乐却挥散了慈善?

  ●见习记者  杨敏

  1 

      网友观点

  @谢秋:我们不能对“冰桶挑战”期望太多,因为它注定无法成为一种长效常态的慈善方式。要全社会推进慈善的发展,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把传统慈善事业做好。

  @刘达标:“冰桶挑战”是娱乐性和公益性巧妙结合的共同体。它用一桶冰水破除了慈善公益活动的严肃感,更新了普罗大众的传统认知,通过游戏给予参与者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传递关注“渐冻人”等罕见病群体的正能量,不失为一项趣味化的创举。

  @人生驿站:1.慈善从来不排斥商业,关键是哪个多一点;2.慈善借助互联网,借助社交媒体的意识值得借鉴;3.好玩,但也切勿轻易模仿。

  2

  市民观点:参与的动因是为慈善

  从效果上去判定这场风靡全国的挑战赛的性质,会让大家更一目了然。它令全国上下众多的人了解了罕见病群体,让相关公益基金收获了捐款,同时也让很多参与者秀了秀。

  站在公益的角度而言,这种别出心裁的营销方式是有效的。但在中国,活动是否真正让罕见病人获得帮助?梅州红十字会某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梅州也有一部分人在参与活动,但是我市目前还是没有相应的慈善项目,捐助的力量较小。一阵风不是长久之计,“跟风的人有很多,但愿意真正付诸行动、关心身边危困人员的还比较少。”

  与朋友一起参与了冰桶挑战赛的梅城李先生在接受冰桶挑战后给瓷娃娃基金会捐款,他说:“身边很多人都是因为关注慈善而参与这个活动,往头上倒冰水不是娱乐,因为此举本身一点也不好玩。”

  3

  专家意见:需从过度娱乐化回归正轨

  中山大学公益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周如南表示,娱乐和慈善是冰桶挑战赛的双重功能,容易走向过度娱乐化和变相强迫的误区。

  冰桶挑战赛超越传统的传播方式,利用各级人脉和新媒体,打造“社交公益”。其次,它在导入一个“快乐公益”的概念。面对慈善,很多都会使用比较苦情的方式去打动大家,但是冰桶挑战赛却用倒冰水的这种方式让人们认识“渐冻人”的处境,这个过程显得比较轻松愉快。

  鉴于它的这种活动性质,冰桶挑战赛刚刚传入中国,从科技界转向娱乐界时出现被商业炒作利用的过度娱乐化现象。但是后来公益人士徐永光发布“冰桶挑战”的中国规则,号召众多公益人士筹建全国罕见病公募基金会也显示,活动最终回归到慈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