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爸夸妈”诗剧情反转中的围观陷阱
9日,一首网传为杭州小学生写的小诗在网上爆红,“啊!我的妈妈美如鲜花。噢!我的爸爸丑如泥巴。咦!为何妈妈爱爸爸。哎!因为鲜花不可没泥巴。”短短四句,却让网友非常感叹“孩子,你太有才了”,甚至还有人跟帖调侃“亲情的小船说翻就翻”。那么,这首小诗真的是小学生作品?10日,记者了解到,这首惊了朋友圈的小诗,其实并非出自孩子的手,真正作者是广州的一位幼儿园学生家长。(4月11日《华西都市报》)
始于自媒体如微信、微博,传播于朋友圈,在疯狂的转发和围观之中,“损爸夸妈”诗便在网上爆红,当事人也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不过,以权威媒体的介入,剧情往往又随之出现反转,与事实不符的传播,则具有了谣言的实质要素,虽然未涉及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等刑九明文规定内容,不过剧情反转的“被愚弄”之感,既浪费了大量的社会成本,又造成了群体间的信任下滑。
是小学生所写,还是其家长代笔,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小学生的角色错位,使得小诗具有了新奇性和新颖性,并引发围观而爆红,若是其家长所写则难有围观效应。网络时代,人人都是第一见证者,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声,不过,信息源的丰富之下,如何鉴别真伪、厘清事实,却是对个体传播素养的考验,若是不加思索和核实的转发,那么就可能成为传谣者,在误导别人之时也有违法风险。
然而,在无序而自发的网络中,让发布者、传播者恪守标准,严守底线,做好第一道关口把控,成为“源头控制”固然重要,不过做好信息的核实与矫正,让权威机构起到信息真实性把控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自发性的围观,其实是一种民间无序的表现,很多人之所以参与其间,往往是无意识的行为,因而若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完全可能陷入围观陷阱,而因之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因为他们无法扮演核对者和调查者的角色,也承担不了这样的重要的责任。这需要专业机构的流程以及专业人员的介入,通过他们的手段和渠道去解决问题,比如官方机构或者专业媒体。故而,如何让偏离实际并已具有了谣言特征的信息,在疯传的过程中被证伪,让剧情反转的时间更加提前,则是媒介作用能否发挥的关键点。
从“上海女事件”到之前的“养生学流行”,全民的围观形成了网红之势,正常的矫正机制却未能发挥作用。在“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男友老家”的持续争议中,有媒体间的隔空论战,也有评论员的针锋相对,然而却未能有对事实探寻的“第一关切”。当最后剧情反转而围观者散去,才发现当初的论战之地,早已变得一地鸡毛。网络不过是种载体,本身并无原罪,媒体的素养与素质,却在网络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剧情反转的“谣言”如此凶猛,谁来充当对事实的把关者。
正如有论者所指出,“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给媒体上了生动一课——没有探访、没有追究、没有到一线的煌煌高论都是立不住的,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困扰。用事实说话,才是媒体发声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们都在讨论“权威的没落”,那不是基于互联网冲击所致,而是对自身优势的放弃。若是连对真相和事实都无以厘清,再轰动而热烈的围观,都只是一种舆论上的躁动。若是扮演引领者角色的媒体介质,都把自己置于“盲目围观者”的层次,剧情反转的讽刺性已成现实的讽喻。没有了真相精神,那么这个社会注定会谣言横飞。
(原标题: “损爸夸妈”诗剧情反转中的围观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