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换乘站“官方评分”出炉,这两个站并列第一

14.06.2022  19:56

大洋网讯 如果给广州地铁的换乘站打分,你会怎么评?“官方评测”来了!近日,地铁设计研究院策划的《广州地铁换乘车站设计集锦》正式出版,选取了21座换乘站横向比较,采用换乘时间、换乘能力、站台拥挤度三个参数,评出最高分是沙园、公园前,最低分为体育西路、广州南站。

为什么这两个车站拿到最高分?广州地铁正不断“发育”,广州东站、广州火车站将成为四线以上的换乘站,接驳对外枢纽的大站如何“变身”?客流量最大的体育西路站以后将有三线换乘,体验会是怎样?今后的换乘站设计有怎样的方向?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的编著者、设计师逐一解读。

最高分:沙园、公园前 最低分:体育西路、广州南站

本次评价的21座车站,主要是十二五时期广州地铁建设规划批复的换乘站,相继于近十年内投入使用,另外还有公园前、体育西路、珠江新城等具代表性的大客流站点。

评分标准是什么?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采用了三个核心指标,换乘时间、换乘设施疏散能力、站台人流密度。换乘设施的疏散能力包括换乘通道、扶梯楼梯的通行效率,能否应付超高峰期的客流冲击,会不会出现前一趟列车的换乘客流未疏散完毕,后一趟列车的客流已经到达。

按照这三个指标逐一给21个车站打分,比如换乘时间在2分钟内得5分、站台人流密度少于1人/平方米得5分,赋上权重,得出换乘评价分数。结果显示,沙园站、公园前站并列第一,都是5分。体育西路站、广州南站位居最后,均为2.8分。

公园前站左门上车、右门下车的经典分流设计,市民已经十分熟悉。沙园站为什么能拿到最高分?这是广州地铁首次采用双层叠线、平行换乘的车站,便捷性非常高。两个站台就像“上下铺”,站台两边分别停靠8号线、广佛线列车,乘客走到站台对面即可换乘,最多搭扶梯到另一层站台。沙园站的换乘时间为0.2-1分钟,为同层或扶梯上下层换乘,公园前站则为少于2分钟,换乘须走楼梯,前者用时更短、更无障碍。

至于得分垫底的体育西路站和广州南站,前者的换乘设施疏散能力、站台人流密度失分较多,原因是最初的设计无法适应规划的多次调整,加上3号线的客流预测偏低;后者是换乘便捷性存在短板,佛山2号线换乘到广州22号线用时长达13分钟,是21个车站中时间最长的一个换乘关系,另外设计时7号线还没有延伸到顺德的规划,导致和2号线的换乘考虑不周,佛山来穗乘客无法实现“走到站台对面”换乘。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编著者认为,评分高低不是重要的,因为得分会随着指标权重的调整而变化。各个指标有时候相互制约,比如便捷性高往往带来短时冲击性,难以两全其美。重要的是设计师掌握评价方法之后,对方案设计的方向、策略、各种价值因素的取舍权衡,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广州东站4线成“”字,广州火车站南北双组团

广州正在建设10条(段)202公里地铁线路,一些两线换乘站将升级为多线换乘枢纽。其中,在建地铁新线、铁路站房计划改造的广州东站和广州火车站将“大变身”。

广州东站目前是1号线、3号线换乘站,为“L”形布局,以后要接入11号线、18号线。如何实现铁路和地铁、地铁和地铁的衔接?设计师表示,目前广州东站火车站的南北站房有各自独立的交通组织,但地铁与铁路暂时在南站房有较密切的接驳,与铁路配套设置的地铁,也应在南北两边布置。

未来,广州东站的地铁将采用“”字结构布局,四条线路东南西北围绕铁路枢纽。与铁路平行的1号线、11号线分别位于铁路南北,与铁路垂直的3号线、18号线设置南北站厅。这样不仅地铁内部换乘便利,与铁路也能实现无缝连接。其中,东西两侧的18号线、3号线之间还有“”字中间通道,为乘客提供换乘捷径。

广州火车站现状有2号线、5号线,建设时均没有为后期线路预留换乘条件。该站在建11号线,待建已获批的14号线、芳白城际(地铁化运营),规划考虑接入37号线、佛山5号线、广清城际(地铁化运营)等。7条线路如何布局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难题。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在书中特别介绍了东京新宿站的“解题”思路:这是铁路和地铁的换乘枢纽,铁路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割裂,不同时期规划的4条地铁,没有条件同步设计汇聚在一点,而是相对分散地围绕枢纽设置了3个车站,把单中心拆解成多中心,反而起到重新“缝合”城市空间的作用。如果把多线换乘集中到枢纽内部,会造成极度拥挤,布局在外围能起到疏解的作用。

新宿站也许会成为广州火车站的借鉴。记者了解到,根据现阶段的设计,广州火车站改造后将开发北广场,地铁考虑在火车站的南北广场平衡分布,改变目前地铁线路“扎堆”南广场的局面。届时,南广场有2号线、5号线、11号线,北广场有37号线、佛山5号线等,芳白城际在火车站西侧,南北走向的14号线将衔接起南北广场的两个地铁组团,起到关键的“缝合”作用。当前,地铁站的设计仍在根据广州火车站改造方案进行调整。

体育西路站将拆出10号线,换乘3号线距离约400米

体育西路站是被人们讨论最多的换乘站,全国知名。早在1号线1999年全线开通时,体育西路站无预留换乘条件。2000年,3号线(广州东站-番禺广场)、机场快线(白云机场-广州东站)规划诞生,体育西路站成为1号线、3号线换乘站,广州东站为1号线、3号线、机场快线换乘站。后来规划进一步调整,机场快线整合成为3号线北延段,开入体育西路站。

单线车站变3线换乘站,体育西路密集的建筑限制了车站扩建的规模。当时讨论了双岛三线、双岛四线(类似嘉禾望岗)、双层叠岛(类似沙园)等各种换乘类型,最终选择了目前的双岛三线方案。“这是妥协的方案,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有太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编著者表示。虽然在本次评价中获得了最低分,但它创造了很多历史,在3号线投入服务的第一天就需要客控,常年在客流超出预测水平一倍的情况下安全运营。

体育西路站的规划在2010年再度调整,3号线支线(石牌桥-天河客运站)将拆解成为10号线,在体育西路站“撤出”目前3号线的站台,另设10号线车站。如何实现新的换乘?设计师比选了众多方案,对于市民而言,换乘体验最优的是10号线在3号线车站东南侧布设的方案,换乘距离短,还能扩大3号线站厅,进一步接通13号线位于花城广场北的车站,实现4线便捷换乘。

然而,该方案需要拆除六运小区部分建筑,经多方衡量后,最终采取了10号线在天河体育中心南侧设站的方案,换乘1号线、3号线的距离约400米,相当于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这就需要在天河城大街下方建设换乘通道,两侧的天河城和天环广场一直缺乏地下连通,二者若要兼得,就得修建双层通道,一层用于地铁换乘,一层提供过街功能。

地铁设计专业人士介绍,双层通道是基于既往的思路,地铁付费区和非付费区需要有栏杆之类的“物理隔离”。以后可以通过票务系统等软件改造,实现比如15分钟内从10号线出闸到3号线入闸,按照一次连续乘车计费,换乘通道也许不再需要“硬隔离”。

展望未来,当前正在推行刷脸等“无感支付”“无感通行”技术,票务系统将逐渐虚拟化,乘客在出行全程中身份无感智能识别,后台自动完成票务操作。这套系统如果成为现实,将对换乘站空间产生革命性影响——付费区、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的概念将消失,产生区域站、车站群的概念。将来站与站之间的界限模糊,距离不再制约换乘行动。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