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林江:让外来工获得向上流动的通道

17.05.2014  09:10

  ■人物资料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作为东莞市政府首届特约研究员,林江教授长期致力于观察东莞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为东莞的城市发展积极谏言,热心为政商两届答疑解惑,向东莞决策层提出了颇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是东莞地区十分热忱和活跃、并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内地劳动力南下务工,成为这30年来人口迁徙的一股浪潮。东莞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一座典型的人口结构倒挂的“移民城市”,充足的劳动力为东莞经济的腾飞带来源源动力,也同时让这座城市的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公共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人口红利的影响逐渐式微,“涨薪”和“用工荒”这两个相互牵连的词汇,成为近年来频繁呈现的产业现象,并让东莞的企业主们难掩惶恐。

  东莞是否真的已经丢失了城市吸引力?东莞政府和企业究竟要靠什么来留住工人,留住精英?

  林江教授认为,相比于同类型的城市竞争者,东莞已经没有突出的优势。东莞要留住外来工,关键要让他们获得向上流动的阶梯,在此方面,政府不必大包大揽,必须回归市场,留给市场力量更大的空间。

   用工荒

  所谓的“用工荒”愈演愈烈,这也是劳资关系深层次变局的反映。从农民工走出农村被动接受企业单向挑选,到如今开始挑工作、看待遇,这种变局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遭遇的关口,也是一种进步。

  南方日报:近些年,“用工荒”成为农历新年后频繁被提及的词汇,您多次深入东莞企业调查,据您了解和判断,东莞的用工缺口是否已经真的十分严重?

  林江:今年春节后,我在东莞企业调查发现,有七成企业明确表明缺工,其余三成企业也坦言,现有工人也未必留得住,他们对劳动力供应形势深感忧虑。

  应该说,对于企业而言,确实存在用工缺口的问题,但是,如果笼统地讲“用工荒”就有夸大之嫌。

  存在用工短缺,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的季节性调整,工人都回家过年,但是年后重返东莞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这让一些企业主惶恐,他们向政府部门上报用工情况时,一般会将缺口报得大一些。

  另一方面,则是与近些年采购商订单投放的明显变化有关。以往,考虑到仓储成本和市场价格浮动,欧美采购商在各个月份的订单投放都比较平均。但是从2008年以来,中国的用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且,这种上涨的趋势具有不确定性,是难以预期的。因此,许多采购商愿意冒着市场价格浮动的风险,在年初投放较多的订单。这因此造成了订单量大而劳动力不足的情形。

  以上两种因素相互叠加,越是订单多,劳动力就越显得不足,企业就不得不增聘工人,而工人正好据此待价而沽,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就越显得突出。

  这一系列的反应让企业主更加恐慌,频繁传递出缺工的信号。事实上,在春节后一段时期内,即便东莞的劳动力不减少,许多工厂原先的人手数量也未必能应付突然增多的订单量。但“用工荒”的氛围一旦被渲染,在社会上的影响就十分显著。

  南方日报:客观来讲,东莞这些年劳动力流失的现象确实存在,企业招工也是越来越难,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林江:是的,我听有的东莞企业主说,与东莞巅峰时期的人口数量相比,东莞如今大概流失了1/3的人口。以前,你去厚街康乐南路那一带,那里是车水马龙;现今你再去,那里灯火依然,但是行人稀落了很多。

  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企业招不到人,首先要反思自己。东莞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在早些年,劳动力都来沿海一带,企业不需要怎么花心思,就可以招到大批工人。所以,东莞在2005年以前,工人的基本工资都没怎么涨过,企业不用担心缺人的问题。

  现在形势不一样了,东莞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在降低。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招不到人,他应该思考,是不是劳动关系不够和谐?是不是福利待遇与其它地区、其它企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很多中小企业用工缺口比大企业要大,工人流失率也更大,其部分原因也在于,中小企业不注重人力资源关系的培养,用人就招,不用就裁。

  所谓的“用工荒”愈演愈烈,这也是劳资关系深层次变局的反映。从农民工走出农村被动接受企业单向挑选,到如今开始挑工作、看待遇,这种变局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遭遇的一个关口,也是一种进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