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中新社合肥10月3日电 题:探访安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作者 吴兰 张强
今年是著名爱国将领、台湾近代化奠基人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30周年。近日中新社记者跟随两岸各界人士走进刘铭传故里,实地探访了刘铭传故居。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号“大潜山人”,清朝名臣,系台湾省首任巡抚,洋务派骨干之一。出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清时代的他,同治元年二月投效淮军,赴沪平吴,剿捻军,赴台抗法,所战立奇勋。1885年台湾建省,首任台湾巡抚,开矿山、修铁路、办学堂、扶植工商、团结原住民,大刀阔斧推行系列改革,开创了诸多“中国第一”。他是台湾近代化奠基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人物。台湾著名史学家连横曰:“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矣”。
刘铭传故居位于安徽省肥西县的紫蓬山区最高峰大潜山北麓2公里处,2012年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安徽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随后,当地政府编制《刘铭传故居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核心区规划》,积极推动刘铭传故居文物保护工程。
远远望去,刘铭传故居黑瓦白墙,壕沟环绕,圩内生长着浓郁葱茏的古树,让整个圩堡显得清雅静谧。纵观整个圩堡,设有南、北、西三个更楼作为军事堡垒,是一个外壕内宅典型的“圩堡”结构。
抵达刘铭传故居,看到大门上贴有刘铭传撰联,“解甲归田乐,清时旧垒闲”。穿过吊桥,跨过“大潜山房”门楼,方能走进故居内。“吊桥具有防御功能,外部的壕沟既能防火亦能防盗”,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据悉,刘铭传故居,是刘铭传1868年回乡时兴建的私家庄园,原建有房屋300余间。自刘铭传开始,刘氏家人在旧居内共生活82年。最后一位主人为刘铭传曾孙刘肃曾,于1950年搬出故居迁往合肥。故居在1950年底,无偿移交给华东军区教导团使用,两年后交由安徽省军区管理,2004年旧居交还肥西县政府。
走进故居,正中一排复修的中心建筑群,但两旁为遗址保护展示区,地面的房屋遗址清晰可见。据介绍,旧居内现存有古建筑60余间,主要有中心建筑群、九间厅、子药房、西更楼、东大门及护门房、南门楼、南更楼、北更楼、盘亭、围墙(部分)等建筑,古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圩子有内外两道濠沟,西北角大堰中间有读书岛,与子药房相连有小岛等。
登上西更楼两边高台向北望去,可以看见一座小岛。“当年刘铭传辞官隐退后,为了让宗族子弟发奋读书,每天一早用小船将孩子们送上岛,中午送饭,直到夕阳西下才将其接回,私塾老师则轮流上岛授课。就这样,孩子们在岛上既无物可玩,又无人干扰,静心学习。”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鲍雷介绍。
而西更楼向南望去,则可见一种广玉兰树。据介绍,这棵122岁的古树,为刘铭传亲植,在其书房兼内室的西洋楼院内,此树一根两干并为连理。“这棵广玉兰有着特别意义:它一根双叉,寓意两岸同根,骨肉连理。”鲍雷说。据介绍,刘铭传甚为珍爱,其家人亦视作镇宅宝树。
行走故居内,亭台楼榭、树木繁茂,很是安静。
圩外东北角为游客接待中心和刘铭传生平展馆。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故居现每年都定期接待来自台湾的游客。年接待总游客人数3万人左右。”
据了解,目前修葺一新的刘铭传故居已正式对外开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