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娃放学原来大有学问 东莞爸妈看过来学一学

10.05.2016  13:40

■上午上完课,麻涌中心小学的学生放学回家。(资料图 杨泽彬 摄)

■一位妈妈踩单车载着放学的孩子回家。(资料图 蓝业佐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每个家庭都要面对接送孩子的问题。早上起了大早还能准点送到幼儿园或者学校,而下午接娃回家,则困难重重:大人下班比学生放学晚,下班高峰大塞车……因此,接娃放学就成为了家长们斗智斗勇的每日修行。 

接孩子放学,在二三十年前基本不算是什么问题,幼儿园、学校多在居住地附近,几乎没有汽车,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就可以自行上下学。实在离学校远一点的,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亲戚多,随便来一个帮忙接送孩子也是“洒洒水”的事。但随着 经济 社会的发展,城市迅速发展,社会环境也有了巨大改变,接孩子放学逐渐成为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

尽量每次莫最晚

对于接娃的时间,家长的意见不一,有的认为早接好,觉得早接满足了孩子的期盼,让孩子有更多家庭时间;有的认为晚接好,晚接可以让孩子多一点时间接触同学,避开下班的车流高峰,家长还可以多一些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不少家长觉得不早不晚接最好,这样孩子离开学校时会觉得比较自然。

对于这个话题,向来都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东莞南城乐天幼儿园园长钟雅敏认为,如果孩子被接走的时间相差不大的话,对孩子的影响不大。但如果留在后面的孩子被接走的时间太晚,孩子会有失落感。

国外学者曾经有一项调查,他们发现,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专家分析,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孩子能体会到,相比其他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由此带给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高,“看吧!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支招:北大教育研究者钟女士指出,建议家长一定要避免总是最后接走孩子,偶尔的几次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如果经常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受,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时,孩子可能还会埋怨家长,对家长产生憎恨的 心理 。如果家长没时间,最好想办法让其他人代替自己接孩子回家,比如请老人、朋友或者请钟点工、保姆去接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因为家长晚接产生心理阴影了,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聊天,解释晚接的原因,尝试获得孩子的理解。如果孩子能够接受,再好不过;如果孩子不理解,则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比如多参加孩子的班级活动、多参与班级事务等。

学问二  怎么回家

多在路上进行亲子交流

几个月前,一篇名为《消逝的“放学路上”》的文章,曾在微信朋友圈热传,文章开头,这样描述放学的场景:下午4点半,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迅速被各式私家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

目前,国人典型的接娃回家场景有两种,一种是老人家携带各种饮料、零食去接,接到孩子后先拿过孩子的小书包,再忙不迭地饮料、零食往孩子嘴里送,甚至背着小孩回家。一种是爸爸或者妈妈下班后匆忙赶到学校接孩子,“失物招领”般拉着孩子迅速往家跑。

钟女士指出,随着“传统街区”的消逝,那些与之相关的温暖而有趣的沿途,那细节充沛、滋养脚步的空间也消逝了。但是,接送孩子上学的这段时间,确实是很好的亲子交流时间,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

支招: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可以的话,让孩子“走路回家”。一方面,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给孩子一种他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其次,要“主动沟通”。聊一聊幼儿园、学校一天的生活,谈一谈孩子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回忆在校一天的快乐……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携带饮料、零食的做法不可取,可以以水或水果代替,也不要追着孩子刨根问底,引起孩子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