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型
《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是广东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规划,其标志着广东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速发展。广东是全国制造业大省,却并非制造业强省。在当前以智能制造引领的全球制造业大变革中,广东应抢抓机遇,努力促进“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型升级,重构和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型的制造业强省。
广东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低端锁定”隐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广东工业增长超过整体GDP的增长,成为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4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93万亿元,居全国前茅。然而,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横向比较显示,广东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弱化,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广东制造业的两大主导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利润率偏低,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在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广东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亟待提升。二是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强。广东制造业的自主研发水平不高,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同时,关键技术缺失,如广东电子信息制造业大约80%的专利技术来源于国外,微电子、光电子、关键芯片和基础材料发展滞后,装备制造业中的精密驱动件、控制件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隐忧。三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高度化”不足,薄弱的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支撑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广东服务业仍然以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与效益的提高。
“广东智造”是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突破口
当前,全球兴起以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以“德国工业4.0”与“美国CPS(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方式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同时,广东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着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及发展中国家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的“双重夹击”,传统的劳动力等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丧失。严峻的挑战迫使广东制造业必须进行战略调整,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为破解广东制造大而不强困境提供了新的变革动力。广东要抓住制造业变革契机,以“广东智造”为战略抓手,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加快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具体来说,推动“广东制造”迈向“广东智造”,应采取以下四大战略取向:
一是提升存量和做强增量相结合。传统优势制造业是“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型的主要领域。应加快广东传统优势制造业的智慧化升级,采取“互联网+制造”、“两化深度融合”、“机器人应用”、O2O(线上线下)渠道拓展等模式,全面改造提升汽车、电子、家电、建材、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使其从低端加工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拓展。另一方面,要着力寻找全球制造业变革中的新增长点,抢先布局智能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3D打印设备、物联网基础设备等新兴产业,联动打造珠江口东岸“互联网+”产业新经济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在产业形态、大型项目、经济空间上寻求新的突破。
二是“中端崛起、高端突破”。广东制造业在整机组装方面比较发达,但关键元器件等“中场产业”发展滞后,削弱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应在核心电子元器件、汽车关键零配件、关键性新材料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通过新价值链的设计与串联,将优势资源集中到“中场产业”,控制关键的高附加值环节。同时,应积极介入跨国制造企业全球化分工体系,在“干中学”中积累内生的比较优势,从高端突破,力争在网络制造、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某些关键产业环节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优势,进而实现跨越式产业升级。
三是注重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应用与创新。广东面向未来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应该更多地建立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新的生产制造模式基础之上。要瞄准能够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努力研发网络协同制造关键技术、新型成形制造、仿生机械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并推广应用虚拟制造(VM)、远程网络制造(RM)等先进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带动广东制造业的整体变革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广东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要针对广东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培育研发服务、工业设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使制造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降低生产成本。鼓励制造业企业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务。围绕重点制造业行业,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网络技术嵌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建立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系统,由生产制造向整体解决方案等制造服务扩展,推动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创新。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