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驱逐“汗水经济” 政府市场“双手”合力推动转型升级,专家学者为珠三角“把脉开方”

03.06.2014  13:03

        “现在与上世纪80—90年代发展阶段不一样,那时主要以农村和郊区工业化作为主要特征,现在是大城市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一个区域能否快速发展,各城市能否形成合理分工,关键要看有没有核心和龙头城市。

        王珺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

        “我认为,珠三角最大的“陷阱”就是低估自身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不能觉得“日子还过得下去”。同时,不能为了追求某个时段某一特定指标的数值大小,而背离了转型升级基本的战略取向。”

        陈鸿宇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

        “我认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是用创新型经济来替代汗水型经济,用创新驱动来替代过去的低成本优势和资源消耗型驱动。转型成不成功,创新是关键。

        丁力  广东省社科院教授

  编者按

  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越坎阶段的珠三角,有些什么亮点值得关注?在转型升级中如何把握好增长与优化的关系?在迎接转型升级“拐点”的进程中,珠三角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防止掉入什么样的“陷阱”?

  29日,南方日报邀请省内权威的研究区域经济的专家学者,就珠三角转型升级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解答,为珠三角转型升级把脉开方。

  ▶谈现状“规定动作”之外还要创新

  记者:在全国区域竞争的新格局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长三角打造经济“升级版”,而珠三角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爬坡越坎的关键阶段,珠三角能否率先迎来转型升级的拐点?怎么看这三个区域的优劣势及竞争合作关系?

  王珺:我认为,转型升级阶段性成绩的取得是政府与市场合力作用的结果。从2005年开始,广东省政府就开始推动转型,2008年后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对加快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政府的号召得到了市场的响应。广东作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转型成绩的取得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市场经济的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

  陈鸿宇:“十一五”以来和“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发展战略。可以说,从2008年以来,我们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基本的重大举措也在逐步推开,珠三角的转型升级也正在加快,但目前我还没有观察到珠三角转型升级的“拐点”。

  转型升级的基本动力是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个区域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我们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国际市场那么大,并不是说长三角发展了,珠三角就会受到打压;相反的,长三角的经济得到发展,可能“广货”会更加畅销。我认为,这三个区域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你兴我衰的关系,它们各有各的腹地,在行政区域之间更多地应是合作、互补的关系。

  丁力:我认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是用创新型经济来替代汗水型经济,用创新驱动来替代过去的低成本优势和资源消耗型驱动。转型成不成功,创新是关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创新的拐点还没有来到,转型升级的“拐点”也还没出现。

  广东要继续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必须拿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能满足于做好规定动作,还要把自选动作做好做漂亮,在标准动作之外,还要有创新动作和高难度动作,占领未来改革的制高点。

  ▶谈经验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记者:珠三角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有没有哪些创新的经验做法是比较值得借鉴,并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

  王珺:我认为,广东在转型升级中的宝贵经验是,注重发挥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当前,广州和深圳越来越集聚发展,对周边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大城市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创新,同时,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提高也使转型的内在压力增大。一部分承受不了成本压力的产业就会转移到周边城市,而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创新经济则越来越集聚。只有要素在城市间发生流动,区域之间合作与分工才能合理地建立起来。

  陈鸿宇:最大的亮点在于在一省范围内统筹规划、主动积极推动五个方面的转型升级,这说明广东是改革的先行地、试验区和排头兵。首先是产业转型升级,在这方面,广东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驱动战略等理念。其次是空间的转型升级,我们提出要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就是把珠三角的转型升级与粤东西北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也是为珠三角拓展腹地。第三,珠三角积极推进政府转型,抓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构筑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从全国来看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最好就在广东。第四是社会转型,广东通过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正努力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社会环境,这几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就是一个印证。最后是人的转型升级,我们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提出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人们的素质也在逐渐提高。

  记者:珠三角经济总量占广东省的八成,珠三角的转型升级不仅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关系到其如何更好发挥这一经济能量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带动环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您认为珠三角应如何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引擎?

  陈鸿宇:首先,如果珠三角不能率先实现转型升级,那么粤东西北地区就没办法振兴发展。要清晰地认识到,珠三角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为其区域本身,而是要考虑到对周边区域有什么样的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如果讨论珠三角对泛珠地区的拉动作用,就要首先认识到现代区域经济格局中,往往是多核、多圈互相重叠、共生的,泛珠地区本身也包含多个经济圈。因此,要说珠三角发展对泛珠地区的拉动作用,就要考虑珠三角本身有多大的实力,它的特大城市的带动功能怎样,能够对泛珠地区哪一方面、哪一省份起到带动作用。比如某一些港口的建设可以拉动我国西南地区的矿石出口。

  ▶谈发展结构调整累积能量支撑发展

  记者:宏观经济走势出现回落的背景下,转型压力加大,应该如何处理好转型升级和稳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

  王珺:经济运行好比是一台机器运转,结构调整并不是要把这台机器停下来进行拆修,而是在机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将里面核心部件慢慢进行更新、替换,来提高它的运作效率。稳增长就是保持这台机器的转速,调结构就是进行零部件替换,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在珠三角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的这几年,经济增速仍保持较快的水平,2008年—2013年GDP年均增速仍有两位数,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这也证明了稳增长与调结构两者并不矛盾,现在反而是,通过前期结构调整所累积的能量正在支撑发展。

  陈鸿宇:没有稳增长就没有转型升级。一个企业或一个区域实现转型升级,其必要条件是其必须身处在一个较好的综合经济社会环境。只有当企业能看到转型后的发展潜力时,他们才会选择转型。相反,在经济环境不好时,如果企业自身不保,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生存下来,反而没有更多精力和资源去考虑转型。当然,如果没有转型升级,一个企业乃至地区的增长不太可能持续很长时间,靠粗放的生产方式来保住市场占有率只是暂时的。

  丁力:转型升级和稳增长之间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但这两者也是可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从广东的情况来看,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出口遭遇外需不振,投资拉动虽然效果明显,但也会遇到瓶颈,最大的潜力来自于内需。在这一点上,就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觉得广东还有努力的空间。改革是发展最大的红利,通过改革来释放市场需求,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继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珠三角要率先在全国实现“市场决定效率、政府主导公平”,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排头兵的作用和意义才能更加显现。

  ▶谈转型充分利用粤港澳合作优势

  记者:在迎接转型升级“拐点”的进程中,珠三角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防止掉入哪些“陷阱”?

  王珺: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表明,我们的转型方向是正确的,所以一定要坚持持续深入推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轻言放弃。

  建议广东和珠三角在加快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合作的优势,香港是国际级大城市,但它目前对珠三角的辐射作用还不够充分。我们应当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努力降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成本,充分发挥珠三角作为腹地对它的支撑,实现区域之间更有效互动,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陈鸿宇:我认为,珠三角最大的“陷阱”就是低估自身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不能觉得“日子还过得下去”。同时,不能为了追求某个时段某一特定指标的数值大小,而背离了转型升级基本的战略取向。

  另外,转型升级必须抓重点部位,首先政府的转型是关键,这其中涉及体制、机制以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要通过改革让经济散发活力。产业转型、空间转型也不能忽视,但关键还是在抓重点,比如抓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就把握好“三大抓手”,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丁力:关于转型和发展的结果通常有四种:一是转型成功了、但速度掉下来了;二是不转型、但速度也不慢;第三种是转型成功了、速度也上去了;还有一种是转型没成功,速度也掉下来。我们都希望第三种情况,但同时我也担心第四种情况。广东现在最需要警惕的是“中等收入陷阱”,“陷阱”的核心是陷,会有一种力量把你拉下去,广东未来要继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只有通过不断改革来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摄影:吴伟洪  冯宙锋

  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吴哲  唐柳雯

  策划统筹  陈韩晖  谢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