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小病在社区”社区门诊准备好了吗

18.08.2014  19:25
政协委员称社区门诊服务量停滞留人难,建议加大资金投入 摘要:从今年8月1日起,东莞医保政策做了调整,从社区门诊转诊到大医院看病,报销比例将逐级下调,分别减少10%-15%。东莞社区门诊发展已有近6年,其目前的服务能力是否能够承载社保新政?

        委员去哪儿之综述

        从今年8月1日起,东莞医保政策做了调整,从社区门诊转诊到大医院看病,报销比例将逐级下调,分别减少10%-15%。东莞社区门诊发展已有近6年,其目前的服务能力是否能够承载社保新政?今年两会,东莞市政协委员、社保局副局长张亚林提交的提案中表示,东莞社区门诊仍存在投入不足、医务人员匮乏、人才流失大以及部分转诊率居高不下等问题。

        政策背景

        失衡:25%的参保人占据45%的统筹基金

        东莞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区首诊,逐级转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管理制度,即要实现医疗报销要先在选定的社区医疗机构挂号就医,如果病情严重,就逐级向上转诊到镇街或市级医院转诊。在逐级转诊过程中,报销比例是逐渐减少的。

        “原先在社区门诊就诊可报销70%,转诊到镇街或专科医院报60%,市级医院报50%。”市社保局定点医保科科长崔建曾介绍,有很多市民感冒发烧等完全可以在社区治愈的小病,也要转诊到市级医院去看。少数由医院代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镇街,转诊人次甚至超过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人次。

        在原有的医保报销制度下,社保统筹基金支配出现“失衡”。以2013年一组数据为例,东莞医保参保人转诊到大医院,花费的医疗费用每次平均为351元,是在社区门诊就诊支出的4.8倍。与此同时,转诊人次仅为社区门诊就诊人次的1/4,但转诊参保人所使用的资金,占据整个社区门诊统筹基金的45%。如此算来,25%的参保人占据了45%的统筹基金,那么这小部分人群势必占用其他参保人的医疗资源。

        市社保局还公布一组数据,今年1-6月,东莞市原金卡(市属单位职工)参保人中,参与了社区选点就诊的人有64.2%选择转诊,统筹基金支付的门诊报销经费,也有71.5%流向大医院。社保部门认为,如果不加以抑制,就会形成患者和医疗资源都向大医院倾斜、集中,而进一步边缘化社区医疗机构的存在感,这可能会对社区门诊的保障制度形成巨大隐患。因此,希望通过下调报销比例,引导市民合理就医。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