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进“双碳”,广州发布最新实施意见

22.02.2023  08:41

日前,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广州市《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了关于低碳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技术创新、生态碳汇、政策体系、市场机制、合作交流等10个方面共26条重点任务。

到2025年,广州将实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250万千瓦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1.65%,森林蓄积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

产业升级:

构建面向生产全过程、全业务链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体系

近年来,广州市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深入实施“链长制”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领域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实施意见》提出,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以电子、石化等为代表的广州传统产业智能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支持能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二是要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重点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动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面向生产全过程、全业务链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体系;三是要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对已建项目的节能减排改造力度,有序淘汰产能过剩、落后的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源头管控,严格项目节能审查和环评审批,坚决遏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低水平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能源革命:

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

广州属于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本地能源资源总体匮乏、能源自给率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依靠外地调入和进口,本地可利用的能源资源主要为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已基本饱和,太阳能属于三类资源区,生物质能利用则主要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

实施意见》提出,一是供应侧要着力提升能源供给水平,在夯实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的同时,提升天然气供给能力,加快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二是消费侧以节能降耗、转变用能方式为核心,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积极支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三是健全能源治理体系,协同推进电力、天然气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广州市能源管理与辅助决策平台、广州市碳排放智慧监测云平台等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能源、碳排放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水平。

先行先试:

将探索生物燃油在航空运输业的示范应用

记者还留意到,在《实施意见》中,广州还提出多项具有探索性意义的举措,如探索生物燃油在航空运输业的示范应用,研究设立绿色低碳专项资金和发展基金,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投资支持政策,研究组建碳达峰碳中和智库等。

值得注意的还有,在加强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方面,广州将强化重大科技攻关和前沿技术布局。积极支持申报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取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落户广州,培育建设一批市级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在市重点研发计划中加强低碳零碳负碳相关新技术、新装备攻关。

此外,为确保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各级党委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领导。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对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同时,在监督考核上也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强化正向激励和监督问责,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主要目标:

到2060年,建成全球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实施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其中2025年、2030年目标以定量为主,2060年目标以定性为主。

到2025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250万千瓦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1.65%,森林蓄积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为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全国领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全市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国内城市前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300万千瓦左右,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保持2025年水平不下降。

到2060年,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均位居世界先进城市前列,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建成全球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