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行立改】广州市妇联推进“家家幸福安康工程” 回应家庭建设新需求新期盼

30.08.2019  11:30

大洋网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一个个家庭里,女性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让生活更美好,让家庭更幸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州市妇联认真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聚焦当前人民群众对不断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热切追求和期盼,协助解决家庭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不划阶段、不分环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努力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今年8月16日,广州市妇联制定了关于推进“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市妇联负责人表示,这份行动计划聚焦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需求新期盼、把握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家庭文明、家庭教育、家庭服务、家庭研究为重点,统筹和创新推进家庭工作,助力家庭发展及社会建设。

荔湾区冲口街杏花社区“妇女之家”参加“巾帼心向党、礼赞新中国”群众宣传教育全国千场联动活动。

数说最美家庭

2019年广州选树培育

全国“最美家庭”3户

广东省“最美家庭”6户

广州市“最美家庭”20户

家家幸福安康工程

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到2021年选树培育

全国“最美家庭”20户

全国“五好家庭”10户

广东省“最美家庭”50户

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30个

广东省“书香之家”10户

广州市“最美家庭”100户

广州市“文明家庭”50户

广州市十大“书香之家”50户

最美家庭:最幸福的事是一家三口一起吃饭

6月26日,广州官洲街在街道党校举办了一场以家风为主题的“学习先进典型,感受榜样力量”七一红色大讲堂宣讲活动。广州市百名基层宣讲能人,官洲街道党工委委员、调研员,官洲地区妇联主席赖燕丽为在场80多名党员和入党发展对象作了题为《军人家庭的幸福密码》的宣讲。

赖燕丽组建家庭31年,与身为海军军官的丈夫许益民聚少离多,她独自撑起一个家,养育孩子成长成才,为孩子树立榜样,孝敬老人安享晚年,为家人筑起幸福港湾。她说:“我认为最幸福的事就是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一顿饭。每当节假日,万家团聚的时候,我非常想念远在部队的丈夫和孩子。我也担心他们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安危,但是为了千万个家庭能够团聚,舍我小家又何妨!

赖燕丽用朴实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言语诉说着这个“全国最美家庭”的点点滴滴,讲述她在街道工作17年来为居民群众服务及丈夫孩子为部队建设的故事,展示了新时代军人家庭的精神风貌,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

今年,市妇联选树培育了全国“最美家庭”3户、广东省“最美家庭”6户、广州市“最美家庭”20户。

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提出,深化寻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书香之家”“绿色家庭”“廉洁家庭”“慈善家庭”“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2021年选树培育全国“最美家庭”20户、全国“五好家庭”10户;广东省“最美家庭”50户、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30个、广东省“书香之家”10户;广州市“最美家庭”100户、广州市“文明家庭”50户,广州市十大“书香之家”50户。

在广州,每年5—6月被确定为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月,在此期间,市妇联举办“新时代家庭观大家谈”专题座谈会、“给妈妈写一封信”主题征文活动、“阅读‘悦’开心,阅读‘悦’精彩”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庭文明建设主题活动,让全社会重视支持家庭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全面弘扬。

家庭教育:活动年均千余场 受益人数超6万人次

8月27日、28日,开学前夕,近两百名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来到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一次走心的情感对话之旅,寻找那份藏在心里,没有让彼此感受到的爱。

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我从来没有如此认真地看过你们,我不知道当我们慢慢长大的时候,原来你们在慢慢地变老。”有的家长说:“我最爱的孩子,请原谅我也不懂如何表达爱,我会把最好的东西给你,我忽略了这个东西不是你想要的。”或许是很少如此坦诚地说出心里话,不少孩子眼眶红红的,声音有些哽咽,父母看着也禁不住流泪。

当天课程的主讲人冯潇童说:“其实不是不爱,而是亲子之间都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爱。父母和孩子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在成长成人方面我们都是学生,都需要学习,需要理解,也需要原谅。

这是由广州市妇女联合会主办,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承办的“父母成长计划——有效的亲子沟通团体辅导之爱在哪里”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广州市妇联与市、区儿童活动中心联动,实施“父母成长计划”,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爱孩子讲堂”“心童行”少儿心理健康体验、小主人论坛、羊城少年爱国行、家庭教育亲子体验等主题活动,推动家庭教育知识“六进”,即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网络,把家庭教育知识尽可能送到每一个为孩子教育而迷惘的家长手上。

据统计,市妇联组织各级妇联每年共举办千余场次、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年均受益人数达6万多人次。

就业培训:月嫂技能培训让她走出低谷

来自广州花都的麦桂群从事月嫂服务11年了,因为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职业技能积攒了好口碑。她说:“月嫂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生活。”回到2007年,一直过着儿女双全、幸福优渥的生活的麦桂群遭遇了夫妻离异和亲人离世的打击,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一度非常迷茫。从财会专业毕业的她没有任何工作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月嫂技能培训。

通过学习,我完成了人生重要的角色转变,从什么都不懂的家庭妇女,慢慢成为一名专业的月嫂。”麦桂群说,“在妇联学习的日子,我见识了很多不同的案例,学习了宝宝呼吸、宝宝辅食、宝宝急救等专业知识,在妇联老师的细心教导和同学们的温暖关心下,我取得了月嫂证,并开始了为期11年的月嫂生涯。现在的我能用自己的双手,细心呵护宝宝健康成长,这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和充实。

多年来,市妇联一直在为成千上万名像麦桂群一样的家政服务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培训服务和权益保障,也逐渐沉淀了丰富的服务经验,提升了服务水平。

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明确,要推进“南粤家政服务工程”,打造家庭服务实训示范基地,建立一批家政服务培训及输送基地,培育家庭服务管理型、专家型、技能型人才,到2021年至少为5000人次提供培训服务。助推广州市家政服务的标准出台,健全广州家政服务企业等级评定标准和家政服务员动态评价体系。完善广州市家政服务维权保障体系,依托全国首个家政服务员联合会妇联,更多地为基层家政服务员提供法律、心理、维权、帮扶、就业、创业、指导等个体咨询服务。

基层声音

事业单位文职人员 吴毓仪:

希望能多办家庭教育活动

我是两个四岁男孩的妈妈,平时在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困惑,一方面是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正确有效的激励方式?另一方面,规矩意识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如何建立?最近参加了“心童行”心理体验系列活动之家庭教育辅导活,挺有收获的。同时在课程中还结交了很多妈妈朋友,在育儿的道路上有了同行的伙伴,以后可以继续交流探讨,共同进步。我觉得这样的家庭教育活动可以更多地举办,进社区,进企业,让家长掌握更多科学和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

企业财务工作者 何丘凡:

希望政策支持家政服务人才培养

我们是双职工家庭,夫妻俩都早出晚归,孩子今年开始上幼儿园,找阿姨可以说既是“需求”也是“痛点”。家政公司很多,但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而要找放心阿姨需要实现身份信息、执业资格、健康水平、工作经历多维度信息的数据真伪验证。所以我觉得家政企业和家政人员的信用平台特别有必要快速建立起来。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政策来扶持和培养家政服务人才,才能形成稳定专业的服务队伍,来适应现在不断扩大市场容量和不断提升的品质需求。

月嫂 麦桂群:

免费职业培训助力家政技能提升

从事月嫂服务这么多年,深切感受到市民现在对家政水平的要求提高了,肯定是有压力的。妇联给我们推荐就业,并提供免费的家政岗前培训和回炉培训,给我们在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参加了妇联的培训后,觉得见识更广,人生也越来越充实,个人能力也在提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家政技能提升,因为市场在变化,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在月嫂的岗位上越做越得到认可。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洋  通讯员穗妇宣

■评论

当好广州发展的“贤内助

作为一个较少走到前台的群团组织,妇联能做什么、在做什么、做了什么?相信许多人都不甚了解。广州市妇联用近期“工作表”,为你娓娓道来。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好,涤风励德、淳风化俗。广州市妇联制定关于推进“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为传承良好家风家教谋划,为美好生活添彩。

好家庭要让公众看见,好榜样要发挥引领作用。广州市妇联通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书香之家”“慈善家庭”“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等创建活动,让更多的模范家庭走到前台,讲好广州家庭好故事,引领公众见贤思齐。

家政服务业,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造平台”“扶企业”“抓培训”“定标准”和“强保障”五个方面着手,广州市妇联着力推动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把它做成朝阳行业,让更多从业人员和家庭从中受惠。

家庭是温馨的港湾,也是坚固的“大后方”,家庭和则事业兴。一个人如此,一座城市亦如此。聚焦当前人民群众对不断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热切追求和期盼,协助解决家庭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广州发展当好“贤内助”,仍须咬定青山不放松,用心用情用功做好妇联工作。

(广州日报评论员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