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忘字”现象引发汉字危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广大网民患上提笔忘字“顽疾”,许多人演绎着打起字来噼里啪啦,写起字来抓耳挠腮等尴尬情形,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未来的担忧。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市民遗忘汉字和书写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专家呼吁,重视汉字文化,加强传统的书写交流方式,感悟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之美。
●本报记者 李少凤
通 讯 员 林俊杰
“提笔忘字”现象让人担忧
小璇是嘉应学院大一学生,她坦言自己提笔忘字越来越频繁。她表示,高中阶段因为高考要考字词字形,每天都有训练,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所以即使平时也有玩电脑或手机,但一些常用字还是记得牢,提笔忘字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小璇无奈地表示:“现在懒得查字典,平时写作业或论文,也都是用电脑打字来代替,太依赖拼音。长久以往,有些汉字都生分了。”
小璇担心的是毕业后求职时因“提笔忘字”带来的不便。事实上,她并非庸人自扰,应届毕业生小野的故事印证了小璇的担心。小野求职时参加用人单位的笔试,“考试时要用到‘求饶’和‘宽恕’这两个词,要落笔时一时忘记怎么写了,我一下子就懵了。好在左思右想,想出其他的近义词来代替。”小野庆幸,好在还能想出其他的词语。这件事也引起他的反思: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熟知,对我们平时交际的准确表达是多么重要。
重视汉字文化从平常做起
对于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提笔忘字”还真的带来不少尴尬。东山中学语文教师黄老师曾遭遇过这么一件事:一次公开课上,她请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当时是分析陆游的一首诗,学生认为诗歌语言“铿锵有力”。一时间,她居然忘记“铿锵”二字怎么写了。当时的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黄老师认为,多媒体的教学,也让老师们逐渐患上“汉字失忆症”。但与其他职业不一样,老师本身就是授业解惑者,经常这样势必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此,老师们讨论应对之策: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仍采用传统备课方式——手写教案。
黄老师还透露,不仅是老师,学生的作业错别字较之以往,也多了许多。一篇作文错三个字就扣一分,错别字多了,不仅影响分数,更影响意思表达。黄老师认为,传承汉字文化还得从平常做起,要求学生阅读时,不要一目十行,尽量放慢速度。
传承文字文化需全社会参与
“提笔忘字”的现象越发显现,杜绝汉字危机不应是一句空口号。
记者采访了嘉应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温昌衍教授,他表示,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年之间国人借助汉字,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流淌成为中国的文化长河。汉字之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虽是信息时代,键盘上的24个字母加上各种输入法已代替传统的文房四宝,但是一篇好文章,一笔好字依然会被人竖起大拇指。
温昌衍建议,大家在用键盘打字或阅读时,别囫囵吞枣,“多看一眼,多留意一下字的笔画与笔顺”,这样可改善提笔忘字的情况。而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应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机会多与文字正面接触,刻意保持一些手写习惯,比如写日记、写信等。他认为,职能部门可以加大对社会上广告或标语等的检查力度,或者联动宣传文化部门,多举行活动,比如听写大赛、书法比赛或手写作文等活动,共同营造热爱汉字文化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