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重症监护室里的人工肺
新华社长沙3月23日电(记者帅才 姚羽)“医生习惯称它为体外膜肺,它的俗称是叶克膜、人工肺。这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可部分替代心肺功能,让患者自身心肺得以休息,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伍国宝教授说。
在湘雅二医院重症监护室内,一台人工肺设备正在运转,记者看到,它从病人体内抽出深红色的血液,经过人工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后,血液变成鲜红色,又输回患者体内。为了保证人工肺的有效运转,护士会定时监测机器的参数指标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可以看到这名病人体内抽出来的血是深红色,经过人工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后变成鲜红色,又输回患者体内。
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吴晨方告诉记者,这位使用人工肺的病人是一名重症肺炎患者,入院时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医生先后予以持续高流量呼吸机、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等支持手段仍无法维持患者氧供需要,在综合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后,医生决定为他进行“人工肺”治疗。目前,患者氧合明显改善,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
伍国宝教授说,重症肺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下,选择使用人工肺以争取抢救时间。氧气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当人体供氧轻度不足时,会给患者吸氧;当人体供养严重不足时,医生就会给患者上呼吸机;而人工肺在临床上一般只用于可逆的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病人。有一些等待心肺移植的病人也选择使用人工肺争取更多的时间。人工肺是替代心肺部分功能的医疗手段,让患者的肺得到充分休息。
伍国宝教授介绍,人工肺学名体外膜肺氧合,其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运转时,在泵的推动下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经过气体交换的血可回到静脉,也可回到动脉,前者主要用于体外呼吸支持,后者可以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
“今年大年初四,重症监护室救治了一名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的孕妇,她上呼吸机3天后呼吸仍然困难,经过评估后,我们给她上了人工肺,为治疗原发病争取了时间,5天后她的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我们撤下了人工肺。她已经转入康复病房。”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余波告诉记者。
人工肺顺利启用后,每天需要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血氧、血压、心率等指标监测。
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赵先美说,每个人工肺都是一次性用品,它分为体外套包(价格为4.5万元),体内穿刺套包(价格为1.7万元),这两者都是自费的。人工肺顺利启用后,每天需要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血氧、血压、心率等指标监测,并根据相关分析正确用药等。这些按照相关标准可以进入医保,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报销。
据悉,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以及重症医学科,先后为60多名患者实施人工肺技术。因为人工肺的使用费用高、操作难度高、对监护人员要求高,即使像湘雅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每年的使用量也最多在二十多台左右。
伍国宝教授提醒,人工肺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救命神器,如果患者的原发病得不到控制,那么即使用人工肺也无济于事。疾病治疗的关键还是原发病的治疗,人工肺只是心、肺功能的支持技术,为药物起效、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