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医”线】援疆白衣须眉卫士肩承重任义薄云天

01.09.2014  16:34

              多年后,喀地一院的医护人员们一定还记得,有那么五名来自广东的心血管病专科医生,手把手的教会了他们做常规的心脏外科手术,教会了他们独立的操作体外循环机,提高了他们处理麻醉中常规问题和处理术后危重心血管病人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一双“慧眼”,明察秋毫不放过心血管疾病的“蛛丝马迹”……这五名医生,把他们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授给了当地的同行;这五名顶天立地的须眉汉,把豪情留在了祖国边疆的大地蓝天。

黄焕雷:医疗队的“核心”和“灵魂”

            在心脏手术中,外科医生无疑是核心和关键,在这支7人医疗组中,黄焕雷就是这个“核心”和“关键”人物。作为队长,他最早达到喀地一院,一到当地,他就开始了摸底工作。

            经过摸底,黄焕雷主任发现:喀地一院心胸外科虽然开展心脏手术已有好几年的时间,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通过请外院的专家带一个团队来完成病人的手术治疗,这样不利于本院心外科医生的培养工作。但通过工作的积累,当地心胸外科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已有较好的心外科基本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他和整个团队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培训计划——在最初的磨合阶段,主要是他做手术,喀地一院的医生在一旁看;在过渡期,他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第一助手”。通过强化训练,让当地外科医生熟练掌握开胸、建立体外循环、阻断主动脉、心内手术操作、撤离体外循环、关胸等全过程。如今,援疆已经进入8月,时间已经过去三分之二,随着过渡期的顺利交接,已经进入培训的最后阶段即独立操作期。按计划,在这一阶段除急诊手术或特别复杂的手术外,一般的择期普通手术由喀地一院的外科医生完成。至目前,有多种手术均为南疆地区首次开展。


左起:肖营凯、周成斌与黄焕雷医生 

            谈及教喀地一院医生做手术的体会,黄焕雷主任笑着说:“教他们做手术比我自己做手术要花更多的精力。”的确,当老师“手把手”的教需要付出很多心血。本来一个两三个小时就能“搞掂”的手术,一边教一边做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怎么能不累呢?不过累了也有乐的时候,2014年8月4号是一个值得记念的日子。这一天喀地一院心胸外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有一台成人房缺病人的手术,完完全全由喀地一院的外科医师、麻醉医师、体外循环医师、洗手护士单独完成。省医心外科团队人员从头到尾是在旁边看,手术过程很顺利,病人恢复很好,术后第一天就从重症病房转出至普通病房,在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虽然是一台简单的手术,但对于他们来说意义重大。

            在两个月短短的时间里,黄焕雷医生以一己之力量手把手初步培养出主刀医师(具有主任、副主任医师职称)2名,第一助手(具有主治医师职称)2名,第二助手(住院医师)2名,形成一定的人才梯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他还说,两家医院还计划今后建立远程会诊,在他们离开后,遇上疑难问题,喀地一院的医生还能与我们进行术前讨论、术中会诊,长期合作。

张建军:言传身教卓有成效


张建军医生(右)正在指导喀地一院医生做麻醉

            心外科手术是一类很复杂很特殊的手术,它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病人的治疗。它的情况是一个典型的“木桶效应”,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心脏手术能否成功开展,取决于这个团队的每一个医护人员能否胜任各自的工作。因此,要从每一个环节进行人员培训。

            麻醉是心脏手术的基础,在心脏手术中更显得重要。喀地一院麻醉科已有两位医生曾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麻醉科进修学成归来,因此具有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心脏手术不多,缺乏较强的专业性,特别是对一些危重病人和复杂病人的处理缺乏经验。心脏麻醉医生张建军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拟定了周密的培训带教计划。从麻醉诱导的药物使用和注意事项,到手术中的病人管理,再到心脏复跳以后的循环与呼吸的维持,通过每一台手术的临床实例,给喀地一院麻醉科医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到目前为止,共培训了8个能做心脏手术麻醉医生。初步掌握了常见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简单先心病手术的麻醉方法以及重要脏器的围术期保护措施;熟悉了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初步掌握小儿心脏手术麻醉管理;熟悉心脏手术各种意外的处理方法。除了进行常见心脏手术的麻醉培训外,还在南疆地区率先开展了重症病人的术中漂浮导管监测新技术,并和心脏彩超医生朱伟一起对喀地一院的麻醉医生和超声科医生进行了术中经食道超声检查新技术的应用,使当地医生初步掌握了上述两项新技术的应用方法,提高了处理重症复杂病人的能力。

            刚来喀地一院的第一个星期,有一例很特殊的重症病人,病人是一位35岁的女性病人,心脏的瓣膜口只有小指尖大小,还不足正常人瓣口面积的十分之一,并且心脏里面还有血块。病人于2个月前曾拟行心脏手术,但在手术室麻醉时出现急性心衰,大量粉红色的泡沫痰从气管涌出,心跳停止,后转入CCU继续抢救,经抢救心跳是恢复过来,但患者出现昏迷,无奈自动出院。出院两个月后,患者神志奇迹般地清醒过来,但因心脏病仍未纠治,心功能不全加重,闻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团队即将抵达,患者慕名前来就医并再次入院。面对这样一个重症病人,如果麻醉过程中再次出现2个月前的变化怎么办?麻醉医生张建军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经过术前仔细的讨论和准备,手术当天维持好血压等生命体征后进行麻醉。麻醉穿刺、给药诱导、气管插管、首次置入漂浮导管,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麻醉过程心跳血压平稳,在黄焕雷主任主刀下做了心脏二尖瓣膜置换、三尖瓣成形、心脏血块清除手术,手术后经食道超声检查手术效果好,病人术后当晚拔除气管插管,第二天返回病房,术后7天顺利康复出院。全家对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援疆专家非常感激。

周成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体外循环也称为人工心肺机,它是心脏手术的保障。喀地一院心胸外科大部分医生对体外循环有一定的基础,但不能独立开展体外循环工作。同时当地体外循环设备较为陈旧,体外循环人员对设备性能也不太熟悉,没有体外循环管理流程,缺乏体外循环医疗文件的记录,更没有体外循环意外的应急措施。但比较有利的条件是科室重视体外循环专业,选派了三名优秀的医生进行学习,都有极强的学习热情。

            根据来喀什前广东省人民医院领导对于此次援疆任务的指示和安排,来喀什的第二天周主任就和科室的体外循环人员一起调试体外循环机设备,检查体外循环所需要的管道及辅助设备,并将体外循环安全检查流程介绍给他们。并选择一些弃用的管道组装成一套体外循环模拟系统,用于训练刚接触体外循环的医生,使他们很快地了解了体外循环流程和操作步骤,培训的效果非常明显。在后来开展心脏外科手术一周后,体外循环人员初步熟悉掌握了整个流程和操作规范,逐渐向独立开展体外循环迈进。体外循环人员成长的过程中也存在学习曲线,周主任认真帮教,帮助他们做好体外循环记录,不断总结经验。

            有一次,一位体外循环医生钳错管道,致使部分管道充满气体,台上台下立刻紧张起来,经与台上外科医生沟通,指导外科医生和体外循环人员相互配合,顺利排除气体,整个过程不足两分钟,没有耽误心脏手术进程。手术结束时,心脏跳动好,患者安全回到监护室。通过这件事总结经验教训,使体外循环人员掌握手术中意外的处理,增强了体外循环风险的应对能力。

            通过手把手的带教,在2个月的时间里,已培养成熟了1名主灌注师,2名副灌注师。现能够独立开展常见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简单先心病手术的体外循环工作。在周主任的帮助下制定了体外循环前的检查制度,建立了适合喀地一院的体外循环医疗文件记录制度,以及常见体外循环意外应急预案及上报流程,为以后的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肖营凯:做重症心脏患者的“守护神”

            如果说手术室是救治心脏病人的“前沿阵地”,那么重症监护病房则是心脏术后病人的“安全港湾”,在这次援疆医疗7人小组中,重症医学医师肖营凯医生就是这安全港湾的守卫者。

            由于心脏外科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病种复杂,术后病情变化快,术后监护治疗的重担就压在肖营凯医生和凌云护士身上。喀地一院没有专门的心脏外科重症病房,心脏术后的病人需放在重症监护二区治疗,这是一个以外科病种为主的综合重症监护室,经常急诊收治大量入院的复合外伤患者,当地科室的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急救的流程,对复合外伤危重急症的一般处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心脏病人特别是重症心脏术后病人与其他病人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在每一个病人手术后,肖营凯医生都要坚守在病人床旁。开始由于治疗理念的不同,除了要看好病人以外,更难做的是要做好协调解释工作,灌输心脏科围术期处理治疗方法。历经多次的重症病人的成功抢救治疗,肖医生以自己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赢得了所有医护人员的尊敬和信任。

            最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例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的患者,返回重症监护病房后已是晚上9点多了。当时心律变化大,因搭桥围术期的患者需要维持相对偏慢的心律,减轻氧耗。术后常规需要艾司络尔,合贝爽针剂等药物控制心律,但当时没有这两种药物。考虑患者术后交感神经兴奋,心律波动大,予加强镇静,后来病情慢慢稳定下来,肖营凯医生与值班医生交代后续的处理要点后回到宿舍已是12点多,疲惫的他匆匆吃了点方便面后倒头便睡。凌晨三点,急促的电话铃声将他吵醒,值班医生电话告之,患者心律持续快至140-150次/分,并出现血压下降的危险情况,处理棘手。他二话没说立刻赶往监护病房,仔细的了解病情后,给予相应的处理,调整血管活性药物,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嘱当班医生注意减少对病人的刺激。经过处理患者的心率慢慢降了下来,血压也逐渐稳定。看到病人病情渐渐稳定后,肖营凯医生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再返回宿舍时已是凌晨6点了。肖营凯医生说:“虽然有些疲惫,但感觉很充实”。也许这是一种一般人无法体会到的心情。

朱伟:培养超声医生掌握新技术


朱伟正在做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喀地一院的心脏超声医生队伍并不小,有一名正高、两名副高、十二名医师,能诊断常规的心脏疾病。6月17日朱伟一到达喀什,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了。

            朱伟在喀什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做了多少例心脏超声,出彩的是他带去了一项新的技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作为超声心动图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手术室,帮助外科医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并检验手术的效果,是外科医生另外一双“眼睛”。而这项技术喀地一院的超声科医生以往了解不多。于是,在日常的心外科手术中,他每次都会带上一名喀地一院的超声科医生去手术室,刚开始是他一边做一边讲解,喀地一院的医生旁边看,然后自己操作体会,到后面就慢慢是喀地一院的医生做他在旁指导,从零开始培养。不仅如此,在喀地一院超声科7月中旬举办的超声技术学习班上,朱伟为喀什地区市及县医院的超声同行介绍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让每位医生都大致了解了这一项技术。临到他回广州的时候,超声科已在科室里开展了4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均由科室医生独自操作,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提及援疆的体会,朱伟说,他最大的感受是他们这7人医疗组很团结,在工作上虽然每人的职责及分工不同,但心只往一处想,劲只往一处使,目标就是要做好每一台手术,使每位病人治愈出院。而在生活上大家就像家人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谁生病了大家为他送药为他嘘寒问暖,谁生日了大家为他准备蛋糕为他庆祝。有了这样的团队作为后盾,使每位组员在喀地一院的工作事半功倍。

            在援疆的这段日子,他们付出了汗水,收获了喜悦;付出真情,收获了尊重。他们壮志凌云,他们心细如发。也许,经历就是财富,也许,付出才能有收获,五名顶天立地须眉汉的人生的价值也在经历中实现。

文_援疆医疗组    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