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网上服务平台,工会大有可为

11.12.2015  16:27

从传统的服务职工平台向“互联网+”拓展,不仅仅是工会服务方式的转变、服务空间的延展,也不仅仅是把现有的工会工作照搬到网上,而更应该是一种服务理念、思维方式的进步与创新,是与时俱进,敢于且善于接受、掌握新鲜事物,用互联网思维为职工谋福祉。

10月26日《工人日报》对湖北工会构建“互联网+”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进展及经验做了报道。报道中说,宜昌运用网格化构建无缝对接的庞大数据信息系统,依托大数据,宜昌市总工会网站、微信、微博终端三管齐下,通过网上网下联动、参与互动、参与服务项目等形式,建设“一系统多终端”的“互联网+”互动平台,构建工会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之间信息快递、互动便捷的纽带,打造出“指尖上的工会”。

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毫无疑问,互联网、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足不出户,通过手机、网络搞定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已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上生活、“”上生活的便利和高效,越来越深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广大职工越来越渴望通过手机和网络,更方便、快捷地接收事关切身利益的信息,寻求工会组织的帮助,享受工会提供的服务。换个角度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各级各地工会同样面临着如何借助手机和互联网,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与服务的新课题。这既是工会要迎接的新挑战,也是工会顺应现实和趋势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不少地方的工会已经搭建或者正在努力搭建网上服务职工的平台,比如,推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将职工信息纳入网上数据系统并实行动态管理,把工会开展的主要工作搬到网上,以便职工随时参与等等。这些“先吃螃蟹”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为职工搭建网上服务平台,工会组织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首先,各级各地工会应充分认识到搭建网上服务职工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网络可以拓宽工会工作的空间,拉近与职工的距离,也更有利于倾听、搜集职工的心声和意见;网络可以提高工会工作的效率,第一时间向职工传递相关政策法规的信息,第一时间对职工给予帮助和引导;利用网络办公,可以使工会组组、工会服务更接地气。只有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才有利于今后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工作,才会舍得为此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次,各级各地工会应致力于创建创新服务职工的技术平台和管理系统,使服务职工的触角不断延伸,服务方式更丰富和多元。比如,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及时发布信息,加强与职工的互动、沟通;加强自身门户网站的建设,以丰富的项目和内容为职工提供在线的政策咨询、投诉受理、入会申请等服务;整合资源,打造一批有关法律援助、医疗互助、困难职工帮扶方面的应用软件,等等。

第三,网上服务职工平台的搭建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一方面要在工会干部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敦促大家提高通过网络获取、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吸纳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才,能够把工会惠及职工的工作、服务项目,通过技术手段落地、“结果”。

从传统的服务职工平台向“互联网+”拓展,不仅仅是工会服务方式的转变、服务空间的延展,也不仅仅是把现有的工会工作照搬到网上,而更应该是一种服务理念、思维方式的进步与创新,是与时俱进,敢于且善于接受、掌握新鲜事物,用互联网思维为职工谋福祉。一切有利于服务职工的,都应该是我们积极去尝试和探索的。

(编辑:苏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