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书殴师”何以成 高考前“最后一课”?

04.06.2014  10:52

  斯涵涵

  5月30日,因不满老师制止他们的撕书行为,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围殴一名50岁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这是长武县中学高三学生在校最后一天上课,下午将放假回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

  “撕书狂欢”是这场校园血案的引子。每到高考,宣誓、喊楼、撕书都成了校园里某种固定节目,也成为学生们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渠道,漫天的课本碎片,夹杂着各种无法言明的情绪,如雪花般飘落。然而,一些学生会在撕书扔书时“夹杂”暖水瓶等危险物品,给校园安全带来隐患,基于此,学校特意安排了老师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属于合情合理的安保措施之一。

  只是因为老师制止这几名学生的撕书行为,6名学生就对其围殴,无论从年龄、体力和人数上,师生都无法形成力量对比,而老师管教学生、学生围殴老师的事实更让人无法相信,多年来民族奉为圭臬的尊师重教传统何以泯灭如斯?

  事发后,受伤的曹老师被送往医院治疗,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参加高考,经过教育局和学校协调,曹老师答应暂时不报警,等高考结束再处理。可怜学校、老师一片苦心。然而,在学生抡起拖把棍对年过半百的老师大打出手时,可有一点犹豫、迟疑和怜悯?可曾知道聚众殴打他人属于伤害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正如市民的担忧“这样的学生就算考上大学又能怎样”?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具备各种学习、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在单纯分数的片面刺激下,在功利浮躁的物质化大环境中,教育俨然越来越难以承担起原始的积极的功能,而独生子女的家庭氛围和社会背景,对学生尤其是高考生的过度呵护,使得学生心理或弱不禁风,或桀骜不驯。当一切让位于高考,当分数的沉重压力挤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他人的关爱、对老师的尊重、对法制的敬畏自然挤压至逼仄地带乃至悄然消失。

  校园血案不该成为高考前的最后一课。高考之后这6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法律处罚?老师的身心创伤如何“愈合”?这些都将在高考后见分晓。但是,如何改革现行教育弊端,如何教导学生正确纾解情绪,如何培养身心健康、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学生,如何建立平等、正常、积极向上的教学关系,则远不是区区几日或几个处罚决定所能解答的社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