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结成“亲人”彰显师者仁心
本报报道,钟文焯是广州市白云区大源小学的副校长,杨乐如是平远县仁居镇黄畲中心小学的学生,本无交集的他们却因支教成了“亲人”。最近,钟文焯在忙着搬家具、装水电,想在儿童节前送给乐如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栋安全且家具水电齐全的三房一厅一卫近70平方米的改造房。
远离城市的繁华,扎进偏僻、贫困的乡村,支教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态度,一种对均衡城乡教育发展的奉献。用城市的资源与先进的知识理念给山区教育现状带去惊艳和改变,这本就是支教的目的意义所在。
身为副校长,钟文焯放下身段来到500公里外的山区和孩子一起生活,风里来雨里去为山区教育事业担当与鼓呼,精神令人敬佩。在支教的大半年时间里,钟文焯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资源,为学校捐赠了一大批教学用品,切实改善了学校的设施和教学环境,还牵线搭桥组织学校的老师到教育资源强市学习交流。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一桩桩实打实的支教事迹,为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打开了希望与梦想。
如果说以上支教事迹是钟文焯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的体现,那么因支教与学生结缘成“亲人”则是大爱的彰显,已经超越了支教本身的范围和意义。见到虽家境贫穷却坚强进取的杨乐如,想到了自己的小孩,是“爱屋及乌”的延伸。在钟文焯看来,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都有共同健康快乐成长进步的权利,“想为农村的孩子出一份力”道出了他朴素的教育情怀,而表示将会资助杨乐如到大学毕业,更是“师者仁心”的大爱展现,可以预想,杨乐如在钟文焯的影响资助下,她的人生命运将重塑,如此不正是为人师表的价值所在?
某种意义上说,支教工作传播着一种真诚的关怀,互帮互助的爱,平等无私的爱。为改变贫穷山区的教育现状贡献绵薄之力,为这里的孩子送上爱心,带来希望,并与他们结成“亲人”,钟文焯以孩子为主的支教方式对支教进行了新的诠释,并注入了新的内涵,值得成为学习的典范。
钟文焯为贫困孩子改造危房,不仅是送给孩子儿童节的特殊礼物,也是送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的感动,更是鞭策,与他一道,让大爱成为最美的风景,成就孩子的未来。
■ 邱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