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收大礼 东莞教师不再“评而不聘”

10.09.2015  09:29

同是东莞公办中小学“高级教师”,被学校聘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一年要比没被聘上的多出一两万元薪水。而“聘”与“不聘”,全看学校“高级指标”还有没有。这一不合理现象在东莞乃至全国存在了二三十年之久。

8月底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标志着施行30年的旧职称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诸如以上同工不同酬等弊病也将被逐一清除。这项改革被媒体称为是全国千万中小学教师收到的一份教师节“大礼”。南都记者近日走访东莞十多所公办中小学,了解东莞教师职称评聘现状;采访了多位资深教育界人士,对该项重大改革进行分析解读。

现状

小学高级教师 多年苦等聘用指标

黄老师是虎门镇一所小学的教师,工作了十多年,2008年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简称“小高”)。在当时“小高”几乎是大多数小学教师职称的尽头了,但黄老师并不高兴。因为学校高级教师的岗位聘用指标早已被用完,除非其他被聘用的高级教师调离或退休,空出指标,她才有机会参与竞聘。但到如今7年过去了,黄老师还在苦苦等待。她身后还有10多名和她一样的高级教师在“排队”。

虎门一位小学校长说,因为全镇8年没有招聘新老师,镇内“小高”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有学校全校60多个老师,只有四五个没有评上高级教师的,其他60余名都是‘小高’职称。但按规定分到学校的小高聘用指标,只有40来个,剩下的20多人,只能排队等指标。”

“聘”与“不聘”年薪相差一两万

长安一名有10余年教龄的小学骨干教师称,他2010年评上高级,但自此之后,学校就没有“小高”岗位指标空出,现在学校也有10多人在轮候。他算了一笔账,聘上“小高”的老师,住房公积金、津贴和每个月工资,都比没聘上的要多。“这项几百元,那项几十元的,算下来一年多出近两万元。都是小高职称,不管聘与不聘,做的都是同样的工作,为什么待遇就要相差那么多呢?”

来自石龙的一组数据显示,石龙有公办小学在职教师340多人,其中“小高”职称的有270多,目前有60多人等待聘用指标。假如照现行政策等其他老师退休,预计要等近20年才能全部消化。

莞城、东城部分公办学校,甚至有年级级长等学校核心成员,孩子都上大学了,自己等了10多年还在等待“小高”的岗位聘用指标。

“待聘”老师 多是学校中坚力量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上述这种不平等现象在东莞各公办中小学普遍存在,办学时间越久的学校,这种现象越严重。如东莞实验中学、东莞中学,目前还都有10多名中学高级教师在等待聘用指标;石龙160余名中学一级教师,有30余名在排队候聘。

但办学时间在十年内的、或者经批准扩大办学规模的学校,这种现象相对较轻。如松山湖中心小学、实验小学,都是办学十年以内的,基本评上高级,马上就能被聘用上;东莞外国语学校刚成立一年多,目前还有空余岗位指标;一些镇街的职业高中,因为扩大办学规模,岗位指标增加,指标也还有空余。

松山湖一小学负责人介绍,该校36个班级有90个事业编制,人力资源部门按规定分给学校将近50个中级职称(对应小学高级、中学一级)的岗位指标。据介绍,根据省里规定,按照各公办中小学的级别、规模等情况,分配各类职称聘用岗位指标,一般中级岗位数量都占总单位人数的40%-60%左右。

“其实中小学教师职称分为三级、二级、一级、高级等多个级别,但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对应为“中级职称”)的岗位聘用竞争最为激烈。因为初级岗位一进校工作一般都有了;高级岗位少,但评上更高一级职称的老师更少。”东莞一位从教30多年不愿具名的小学校长介绍,小学高级教师和中学一级教师,在东莞教师队伍中数量庞大,聘用的岗位就那么多。上述“同工不同酬”情况存在多年,一直备受诟病。“这些具备中级职称的老师中,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岁,常年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很多做了多年的班主任,是各个中小学的教学骨干和中坚力量。这种职称评聘制度的弊端,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心态肯定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另外,因为历史遗留等因素,有极个别学校的一些岗位被他人占用。一位中学老师透露,他所在学校有两三个中学一级教师的岗位,被镇教办工作人员占用,导致学校几名中学一级教师一直无法被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