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后的海珠湿地首迎春节 市民热情不减还帮忙挑刺
文/羊城晚报记者甘韵仪
今年,海珠湿地迎来“收费时代”的首个春节长假。春节期间,有不少街坊“留守”广州,广州也迎来众多外地游客,海珠湿地作为家门口的湿地公园、城央绿核、广州绿心,收费后是否还受游客青睐?
每日人流量均超过3000
位于广州市城市新中轴线南端的海珠湿地,是市民津津乐道的”广州绿心“,是广州地区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广东省第一个国家重点建设湿地、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有着典型的三角洲城市湖泊与河流湿地类型,特有的果基鱼塘复合生态系统,也对进入湿地的珠江水进行过滤净化。
市民或许不知,海珠湿地还是我国5条候鸟迁徙通道中东部和中部两条迁徙路线的途径汇合地,也是东北亚2条迁徙通道的途径停歇地。更是重要的岭南果品种质资源库,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数百个品种,还孕育了黄埔、小洲、咸水歌、龙舟、粤剧、广绣、岭南书画等的岭南村落和民俗文化。海珠湿地如今已经成为了广州城的一张生态名片。
随着海珠湿地试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海珠湿地一期、二期从今年元旦开始实行收费服务,以更好地推进海珠湿地常态化、精细化、品质化、专业化发展,票价50元/张,但目前仍然处于推广价阶段,春节期间市民可享受2折到4折不等的票价。
虽然收费备受争议,但不影响市民游湿地的热情。记者从海珠湿地办获悉,年初一至昨(17)日,海珠湿地每日的人流量均超过3000人,春节期间更是人气火爆。不少前往海珠湿地游玩的市民都感叹“人多”。
尤记得,海珠湿地收费前,游客增多,出现肆意采摘花朵、践踏花丛和草坪、随意爬树、随意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让人痛心。记者春节期间也去海珠湿地体验了一番,没有发现有游客出现上述等不文明行为,游客虽多,但秩序井然,市民悠闲地行走在湿地公园中,感受着城央生态公园的乐趣,也为新年取一个“行大运”的好意头。
广州市民为海珠湿地挑刺
市民对收费后的海珠湿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春节期间,长期关注公益与环保的市民陈嘉俊还专门为海珠湿地的管理挑刺。
陈嘉俊首先吐槽“暴晒”。“从入口到售票处,分了三批游客,其中安保人员用铁马做成蛇饼,划分了两批次人流。期间我看到有不少小朋友和老人家在暴晒,然而在门口暴晒才是刚刚开始,进入园区里其实也是非常晒。而且可以坐的地方很少,一期还好一点,在通往二期的路上,除了一两个亭子,实在找不到啊。 ”
接着是园区地图,“从地图看上去,湿地公园好像好大的样子,然而二期有些路则是‘此路不通’,过了桥后,真不知道二期怎么走,在地图上显示是一片绿地,现实则被一条篱笆拦着。”陈嘉俊说。
还有垃圾桶问题。陈嘉俊发现,在湿地公园二期要找个垃圾桶简直“难过登天”,虽然湿地公园一期有垃圾桶,但没有垃圾分类,而且垃圾桶的设置还“很临时”、“很随意”。
“我以为会有一些导赏员做讲解,然后各处都有一些科普的展示。然而,如果你抱着学习和了解大自然而来,我想你会大失所望。”为此,他建议让湿地公园的教育科普的功能定位提升,能够在上班日吸纳更多的科普、自然爱好者,而在周末或者假日,也不至于被蜂拥而来的人流搞得措手不及。
对此,海珠湿地办回应称,将加强自检并收集游客意见和建议,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园区导视系统的升级改造。下一步,海珠湿地更呈现更人性化的设置,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