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中心区将更新改造,东濠涌旁建198米“越秀之心”
大洋网讯 广州城市更新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在9月14日召开的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上,越秀区南洋电器厂及周边城市更新详细规划获得通过,这一位于广州老城中心区的片区,将结合旧厂和旧城,以全面改造和微改造相结合,探索建设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高标准打造大湾区科技、金融、智能制造地标建筑群,在古老的东濠涌旁将建起198米高的“越秀之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州将通过该项目规划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旧城连片改造经验。
改造有亮点:旧城+旧厂协同改造全面改造+微改造
项目位于越秀区中心区,东风东路与黄华路交界处,西至东濠涌高架,北至金濠大厦,东至黄华路,南临东风东路,改造范围面积3.73公顷,改造地块主要包括南洋电器厂、黄华塘社区、红胜街公安宿舍。
项目位置图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旧城改造无疑是难度最大的部分,人口密度大、拆迁安置难、经济平衡难等问题制约着旧城更新。南洋电器厂及周边城市更新项目的最大亮点就是结合旧厂和旧城,以全面改造和微改造相结合的模式,围绕“活力街坊”的设计理念,深入挖掘产业发展空间,推动科技、金融、智能制造等产业总部落户,打造现代服务业总部园区、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同时通过该项目的规划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旧城连片改造经验。
《越秀区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一核三带四区”建设,南洋电器厂地块可有机串联环市路智力创新带和东风路楼宇经济带,通过本项目的更新改造,预留产业发展空间,规划提出融资产业面积占融资总建筑面积比例为74%,进一步吸引高端产业向中心城区聚集,共建产业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助推环市路智力创新带建设,推动越秀区高质量发展。
调整范围内拟建设办公、居住及文化设施建筑,满足旧厂及片区住宅回迁需求的同时,增加产业及文化用地。其中,新增商业办公建筑面积12.65万平方米,有利于越秀区产业升级发展;增加公建配套17项、公服设施面积1.77万平方米,主要为文化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区议事厅等街道和片区所需公服设施,有助于周边片区居民改善生活环境。同时配置6000平方米政府统筹住宅,可用于满足高端人才住房等需求。该项目将建设两栋商业办公楼和5栋住宅楼,并配套建设9班幼儿园一所,新增文化中心3000平方米;整个项目配套机动车泊位2238个,以弥补周边停车位不足问题。
越秀新地标:公服设施“上天下地”“活力街坊”聚集人气
规委会上透露,根据市政府对改造项目“大师领衔,团队参与,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的原则要求,且结合居民回迁安置意愿协调情况,已聘请美国SOM团队参与前期研究和城市设计等工作,后续拟依照程序邀请其进行建筑方案的详细设计。
根据已经审定的片区策划方案,将项目用地划分为两期,其中一期安置南洋电器厂地块住宅及办公,二期安置其余住宅。一期(旧厂)地块计划2020年底完成出让。2020年7月1日~8月3日,越秀区人民政府建设街道办事处联合越秀区黄华塘社区居委会,开展了南洋电器厂更新改造项目意愿的表决工作,其中一期范围内同意率为94.19%,二期范围内同意率为94%。
值得关注的是,改造规划提出要打造广州老城区新的地标建筑群,其中商务办公建筑限高198米,取名“越秀之心”,与周边最高建筑广东国际大厦(200米)、粤财大厦(200米)比肩;住宅建筑限高120米,沿东濠涌、沿东风路塑造丰富多变、疏朗适宜的天际线;通过复合城市功能、立体绿化、立体慢行系统、公服设施“上天下地”、弹性共享公共空间以及文保建筑活化利用等方式构建“城市立体活力街坊”。
设置多个空中花园的“越秀之心”
所谓的“活力街坊”是指地块承载多种活力的复合城市功能,包括商业、办公、会议、住宅等,局部设计城市级空中文化连廊等特色功能节点,提升项目本身魅力,聚集人气。项目的城市设计提出了建设高端商务办公、大型商业中心、空中咖啡厅,以及富有活力的入口公共广场等。
所谓的公服设施布局“上天下地”则是指,在不同楼层设置多个空中花园和空中立体邻里连廊(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邻里共享图书馆、运动场、游戏室等),还有屋顶的立体农场等;垃圾收集站和停车库、物流集散中心等则位于地下空间内。项目周边教育设施丰富,现状周边500米范围内有3处幼儿园、4处小学和3处中学。
交通再提升:新增设置接驳小巴串联三大地铁站
目前项目周边交通较为便利,位于仓边路站(13号线)、建设六马路站(12、13号线)、小北路站(5号线)三个地铁站600米覆盖范围内;道路方面,地块目前主要通过黄华路转换东风路和环市路实现集散。改造规划提出结合建筑退缩空间新增设置接驳小巴,强化地块与轨道站点之间的衔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时新增两条支路,提升地块的交通疏解能力。
项目设置连续的步行系统
城市设计提出要为片区引入丰富的功能空间,注入智慧创新产业,实现区域能级提升;同时建立立体连接的慢行系统,将东濠涌边绿地与项目庭院平台统筹打造公共花园,与建筑群入口广场形成连续大型的开放空间,未来可以从省委党校通过该项目的庭院,一路步行到东濠涌边;同时以东风路主入口作为起始点,设计叠层而上的花园系统,形成立体、共享的开放式公共花园;塑造包括地面、连廊、屋面的多层次步行空间,与建筑首层平面联动设计,提供丰富有趣的人行体验。
未来可从省委党校一路步行到东濠涌
此外,改造范围内有两处文保单位,分别是地块北侧的市级文保单位“血泪洒黄华”碑,以及地块南侧的区级文保单位普济院旧址。对于两处文物,改造规划均提出要进行“原址保护”并活化利用。普济院旧址建于清代,为硬山顶砖瓦结构,曾是清末官方的慈善救济机构,规划建议对其进行功能活化利用,作为幼儿园使用。此外,还将对建筑主入口、中心庭院、屋顶平台及其他公共空间进行艺术装置设计,从普济院到“血泪洒黄华”碑形成南北呼应的特色“人文径”。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