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力度多大,反腐力度就多大(组图)

01.07.2014  19:51

  《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序厅中展出的“开荒牛”,已经成为深圳的象征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尹安学 实习生 娄瑞楠 通讯员 粤纪宣

  挺拔的乔木、整洁美丽的绿篱、姹紫嫣红的花卉、绿油油的草坪,深圳博物馆周围一切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就像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给人的感觉。

  改革的力度有多大,反腐的力度就要有多大!深圳3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证明,没有一套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没有一个风清气正、干干净净的干事创业环境,深圳就无法去率先创造奇迹、成就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更无法担当排头兵、先锋队、试验田和窗口的使命和任务。

  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丘海透露,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改革开放为内容的主题展馆,深圳改革开放史馆将新增廉政建设展区,并力争将这个廉政教育基地升格为“国家级”。

  最早遏制“”出来的腐败

  走进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史馆,一座雕塑格外显眼—“开荒牛”。站在它的面前,仿佛看到千千万万特区建设大军,汗水淋漓,挥洒激情,豪情万丈。多少年过去,“开荒牛”已经成为一种特区精神,成为深圳的象征。

  廉政建设展区里,展出了经济特区早期开拓者的照片和实物,包括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无论是省、市领导,劳动模范,衣着简单,生活简朴,办公条件简陋。

  改革初期,在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基建体制、价格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政府机构等方面,深圳进行了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改革是向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利用审批环节倒卖计划指标和进行权力寻租等落后思想、腐败行为作斗争。

  1979年8月,在蛇口工业区工地,为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规定超过定额运一车泥奖励4分钱,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有关部门认为是滥发奖金,勒令停止了这种做法,引发了“四分钱风波”,导致工作热情下降,施工进度慢了下来。后来,中央肯定了这一做法,由此拉开了深圳全方位的工资制度改革的序幕。

  深圳当时基建项目多,但以前这些项目大多分给内定的建筑公司。建设深圳国商大厦中,深圳破天荒地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制度,从众多竞争者中选择了更加优秀的“一冶”。负责分配基建任务的部门感到没有审批权、分配权了,百般阻挠。但深圳没有妥协退让,毫不动摇,最终使这项制度坚持了下来。

  深圳改革开放史研究中心主任付莹告诉记者,事实证明,很多腐败是“”出来的。凡新增审批事项,必须经专家论证、听证、市政府审定,并列入审批目录,遏制部门“增权”冲动。

  一槌堵住土地交易漏洞

  参观者被一把巨大的槌子吸引。讲解员说:“这是土地拍卖第一槌。1987年12月1日,深圳公开拍卖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进行的土地使用权拍卖。正是这一槌,推动了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认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的做法。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提升,滋生了土地审批中的腐败问题。2001年3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扩大市场的有效覆盖范围,堵塞经营性土地交易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实行经营性用地使用权一律通过土地市场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并且放开二、三级市场,允许土地使用权进场交易,实现了经营性土地交易市场化,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领域的腐败问题。

  在1992年深圳发生的“8·10”股票风波中,有人“走后门”,买走了大批抽签表,引发群众上街请愿。根据群众举报的违纪线索,深圳市纪检监察部门全面调查,快速平息事件。

  在基础体制改革方面,深圳也是排头兵。

  讲解员说,特区建立初期的政府机构及其职能的设置,基本上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严重阻碍了特区的发展。因此,深圳特区初期对政府机构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简政放权,对政府机构进行大规模精简,撤销、合并,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次和审批环节。撤销官商不分的行政领导机构,建立独立的经济实体。

  全程监控行政审批防腐败

  如何在新时期搞好发展、当好排头兵?走进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糖衣炮弹”依旧不容忽视。

  深圳市纪委常委麦柱光告诉记者,2013年5月,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廉政监督局正式挂牌成立。它将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审计等五个监督部门集为一体,实现监督职能的有机整合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了“大监督”格局。

  前海借鉴香港在反腐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内设案件调查、预防腐败和社区工作三个工作部门。这种监督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有效降低了监督成本,增强了工作效率。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深圳考察,第一站便是前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深圳“十大观念”之一,习近平在视察的时候,再一次强调了这个观念。

  “从一定程度上讲,前海未来最大的贡献是制度的创新。其中,开展前海管理局法定机构试点,构建高效廉洁、机制灵活的开发管理体制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付莹告诉记者。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深圳“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和四个“先行先试”的改革方向,深圳正式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深圳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行政管理等六大重点领域改革,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深圳在“做减法”的同时,管存量、控增量。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实行跨部门协同办理;对程序性、服务性审批事项推行即来即办制度;建立电子监察系统,借助科技力量对行政审批进行全程监控。

  廉政反腐贯穿改革全过程

  展馆内,一块名为“建市以来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情况统计”的展板格外引人注目。1980年1月至2013年10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5668件,党纪政纪处分4730人,移送司法机关367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52.06亿元。

  深圳毗邻港澳、经济发达,协查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涉案对象级别高、影响大,案件协查工作具有特殊性、艰巨性、敏感性。

  付莹告诉记者,深圳把查办案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重点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穿了深圳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改革发展的力度有多大,反腐败的力度就要有多大。深圳市纪委常委麦柱光说,基于这种认识,深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在源头治腐、惩治腐败、作风建设、廉政教育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出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廉政建设的新举措,并为全国提供了成功经验。

  链接

  多数外国政要

  访深

  改革开放展览

  必看

  《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设立于深圳博物馆。这个展览,是全国第一个展示当代史的永久性基本陈列,全面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展区里,也展示了深圳在源头治腐、廉洁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行先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介绍,一直以来,这个展览都是深圳最具影响力的展览。2009年曾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绝大部分来深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访深的外国元首政要、政府代表团都会参观这一展览,以此了解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情况。

  2013年深圳博物馆年观众量达到130多万人次,高峰时期日观众量达到2.9万多人次,是目前国内观众量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博物馆之一。周末和节假日,经常出现市民观众排长队参观展览。

  2012年,展览被深圳市纪委评为首批“深圳市廉政教育基地”。一年多来,博物馆又对展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增加了很多廉政建设方面的实物资料,充实了相关版面内容,准备申报成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廉政教育基地。

  尹安学、娄瑞楠、粤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