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深化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

09.10.2014  15:58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高瞻远瞩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我们思考经济发展问题的指南。

  如何准确理解新常态

  当前语境下的“新常态”至少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再保持过去的高速状态,而是将进入中高速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强调经济增长质量的“聪明”的增长状态,即“中高速”要对应“中高端”。在“新常态”下,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能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企业总体上能够稳定盈利,劳动者劳动报酬能合理、有序地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能不断扩大。二是“新常态”指的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日益现代化的状态。在“新常态”下,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更加明晰,“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都能得到有效发挥,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居民个体既各司其职,又携手合作的状态。换句话说,“新常态”是政治更加清明、市场更加开放、社会更加和谐的状态。

  综上所述,“新常态”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当下的经济增速下滑,着力改革攻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把握四川经济发展态势

  把握四川经济发展态势要坚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四川经济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共性,又要看到四川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亮点。其共性主要是: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速将告别过去的高速度;经济增长动力将发生转换——政府投资让位于民间投资,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胜负手;使用传统刺激手段的代价可能很大。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与亮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四川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临“长江经济带”,具有先天区位优势,随着“两带”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有条件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增长极;同时“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还未根本改变。

  四川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符合省情兼具前瞻性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得四川经济企稳初现,经济增长稳中有升。1—5月四川“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且呈明显的逐月增长态势;全社会零售总额4571亿元,同比增长12.9%。结构调整有成效,民间投资增长16.1%,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57.4%,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0%。对外贸易回升,1—5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8%,其中出口增长10.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排位靠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社会零售总额增速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和国内外经济环境推出的“六大改革”和政策“组合拳”,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既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又能惠民生、强信心,令人鼓舞,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产生积极效果。

  三管齐下迎接“新常态

  更新观念。重点是从人定胜天转向道法自然。一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和其它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尊重市场在发现新经济增长点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应轻言塑造新经济增长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和先进经验,政府主要负责弥补市场失灵,为新经济增长点提供政策支持。二要尊重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有一些“俱乐部产品”应当交由社会组织负责供给。三要高度重视投资。在“新常态”下,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是不要投资,而是需要结构优化的投资,重点是防止或杜绝盲目投资与低技术含量的重复投资。

  稳定为要。稳定包括社会稳定、政治与经济稳定。稳定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一要稳定贫困家庭和因“调结构”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应积极探索统一预算,协调使用扶贫资金、社会救助与抚恤资金,以及社会保障基金。二要保证民生。稳定增加民生投入,做实“十项民生工程”和“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三要依法维护社会稳定。既要依法加强对传统不稳定因素的管控,又要严防非传统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四要追求合意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传统的超常规高速增长。坚决按照中央要求清理整顿过剩产能、违规产能。五要稳定投资。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按照“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四化”同步思路,把着力点放在实现次级突破上。实现次级突破的重点与难点是如何稳定投资。一方面,可以考虑使用“增量投资税费再激励”计划,即在未来一定时期,对凡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换代趋势的增量投资,在地方政府权限内予以税费再激励。另一方面,“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离不开必要的基础建设投资。这类投资既可以对经济立刻产生刺激作用,又可以作为其它投资(如民间投资)的补充而为其它投资提供硬件支持,以刺激更多的投资。基础建设投资(尤其是城乡道路、通讯、给水与排水、棚户区改造等领域)要充分利用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吸引非政府资本进入,以保证必要的投资规模。采用PPP亟需法治化契约制度作保障。还可考虑设立政府主导的以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整理的土地出让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棚户区改造基金,专司棚户区改造。同时,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投资必然伴随着许多配套的互补性投资和企业无法内部化的外部性问题,如金融结构、劳动力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等。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强纵向沟通协调以争取上级的援助,继续加强横向沟通协调以获取各金融机构总部、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分别在金融结构、人力资本、互补性投资等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核心依然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用好。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仅就用好“看得见的手”来说,目前的共识似乎集中于简政放权,但我认为今后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至少还需要加强以下工作:一是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四川现有产业是否容易升级?能够升级成为哪些新产业?新技术是否安全、可靠?新产品究竟有多大市场?有多少处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地区也在往这些方向升级?诸如此类的信息收集处理成本高昂,若由企业单独收集处理则可能造成重复收集、浪费资源与信息垄断,若由政府收集、处理与传播则有可能减轻企业负担并实现信息共享。建议政府因应大数据时代潮流,整合力量,搭建统一信息平台,为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二是进一步释放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主要包括:建立劳动者劳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努力保证双赢,以释放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活力;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方式,降低社会资本在文化、职业教育、政府购买等方面的准入门槛,释放因准入限制而压抑的增长潜力;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和财政补贴政策,释放企业和居民个体创新创业与开拓市场等方面的活力;保持政府行政行为的连续性,释放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活力。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马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