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落地生根要除“四障”

13.04.2015  19:25

推动改革的关键在落实。当前,能否打通“肠梗阻”、防止“急就章”,能否力戒“一团麻”、避免“大呼隆”,关系改革的直接效果。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拿出勇气和魄力,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改革的关键在落实,如何细化实化、呼应民意,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检验着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本领。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各项改革任务,过去一年多也有了良好开局,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要求,深入有效地推进改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上,专家们对此纷纷建言献策。依笔者见,需要妥善处理好一些问题,把握好4个路径。

打通“肠梗阻”,进一步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有条不紊、紧密衔接地推进改革,不简单。改革涉及的部门越多、环节越多,需要协调的频次和难度越大。地方要在中央的指导下推进改革,不能“抢跑”“跑偏”,也不能“滞后”“掉队”。既要给地方应有的改革自主权,又要让地方把握好方向和尺度。换句话说,如何同时发挥好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和基层探索的探路作用,如何同时做好改革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需要较高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水平。

防止“急就章”,进一步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改革,改的是体制,动的是利益,往往涉及既得利益的调整,包括社会不同群体既得利益和部门利益的调整。如果想让各方面各部门都满意,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可能就小,甚至根本达不到改革目的。改革面临着理想性和现实性如何权衡、“此岸”和“彼岸”如何搭桥、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如何衔接的问题。因此,如果具体的改革方案质量不高却贸然出台,则会浪费改革的机会,或者造成与改革预期不符的结果。同时,要区分改革措施和发展措施,不能把发展措施当作改革举措,不能把政策调整当作改革措施,而要把改革真正聚焦到体制机制的变革上。

力戒“一团麻”,进一步攻坚改革的重点难点。已经确定的改革任务有几百项,但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应当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改革,以此带动其他改革。但重要改革往往难度更大,涉及的利益格局调整更深。改革措施不能光看数量,还要看质量;不能光在形式上改,还要有实质上的变化,尤其是看那些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深层体制障碍是否得到破除。同时,改革要防止碎片化,不能单兵作战、孤军深入,要充分考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避免“大呼隆”,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实效性。改革不是方案一出台就万事大吉了,就可以从台账中销号了,而是首先要确保改革举措在地方、部门、基层、企业、社会等领域落地生根,还要跟踪观察改革的成效是否符合原来方案的预期,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进行必要的“回头看”,包括通过改革的效果来检验改革方案是否科学、措施是否协调,乃至对改革方案和措施及时作出适当的整改完善。对改革进程要进行督促检查,对改革成效要进行评估,包括委托第三方评估。

(韩文秀 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