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自发参与放生者众 盲目放生外来物种影响生态

20.08.2014  12:19

  ●本报记者  王玉婷

  见习记者  黄  焱

  近日,一条“广东女子郊外放生剧毒蛇”的微博,引发了广大网友对如何规范放生的热议。近年来,随着环保和积善观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市民自发参与放生活动,但也存在因缺乏常识而导致放生物种选择不当、上游放生下游捕捞等问题。

  物种选择不当

  不利生态平衡

  16日下午,在梅城归读公园渔政码头,数百位市民聚集在一起,将自愿捐款购买的鲤鱼、鲮鱼、鳙鱼、鳝鱼等各类鱼苗放生到梅江河里。据了解,放生活动在梅州已开展多年,每年大型的放生活动约有15次。放生不仅是善行,更能消化吸收江河中的富余营养,净化水质,改善江河水质环境。据统计,自1989年以来,我市连续25年向梅江河投放各类鱼苗共1亿多尾。除了这些“正规”的放生活动外,也有不少市民是三五成群或单独到公共河域内放生,但由于部分市民对放生常识一知半解,盲目放生外来物种,可能对水体的生态平衡造成隐患。

  “巴西龟很凶猛,会吃掉小鱼、小虾、贝等,严重威胁本地物种生存,破坏原有生态链。”省渔政总队梅州支队相关负责人王松斌说,巴西龟、福寿螺、食人鲳(食人鱼)、非洲大蜗牛、指甲履螺、埃及塘鲺、清道夫以及牛蛙等外来物种都严禁用于增殖放生。记者走访梅城部分海鲜批发市场了解到,锦鲤、泥鳅等是市民放生的常选项,价格为每斤10多元。而巴西龟等危险的外来物种在市场上也能轻易买到,价格约每斤20元,一些小巴西龟每只仅需3元。

  记者了解到,鱼被放生后因要适应水体环境,通常在一周内都不会散去,这一习性引起了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注意,或多或少存在周边“回捞”的现象。此外,不少人也在韩江水系大埔和丰顺河段等下游河域,打起了“守株待兔”的如意算盘。

   辨识外来物种

  科学合理放生

  “放生虽好,但应有序、科学、合理地放生。放生的市民要加强对外来物种的辨识,不能私自放生如娃娃鱼、鳄鱼等野生动物。”王松斌介绍说,增殖放生的种类原则上要以本地野生亲本繁殖的第一代后代为主,比如青鱼、草鱼、鳙鱼、鲢鱼、鲮鱼、鲫鱼(本地鲫)、鲤鱼(本地鲤)、光倒刺鲃、倒刺鲃、甲鱼等。为了更好地对放生物种进行监管,不提倡市民个人放生。如有意愿参与放生,可与省渔政总队梅州支队联系。此外,梅江桥至东山大桥段是“禁渔区”,禁止一切捕捞活动;每年5、6月份则是鱼类繁殖期,也不提倡捕捞。

  同时,市林业部门呼吁,放生陆生动物要选择安全、适合生物居住生存的环境,市民还要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