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热议“创新驱动“分组讨论上竟“吵“了起来

09.02.2015  07:41

2月8日,政协委员冼燃在省政协大会上踊跃发言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摄

  创新驱动献良策

  政协委员热议“创新驱动”,分组讨论上竟“”了起来

  羊城晚报记者 陈学敏

  在上月举行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表示,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的重大战略任务。广东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着哪些不足?广东科技“创新驱动”道路接下来如何走?广东该如何把握好机遇,与京津冀、长三角等科技创新龙头地区“角力”?政协委员们纷纷为“创新驱动”建言献策。

   谈“创新”,委员们各有主张

  何为“创新驱动”?怎么创新?分组讨论会上,科技界委员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热词。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所奉行的跟踪模仿式的创新红利已经耗尽。”政协委员彭俊彪带着手提电脑有备而来:“‘创新驱动’不能走‘老路’,轻基础、低成本跟踪模仿式的创新已走到尽头。广东必须走重视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之路,使广东的创新思维进入新常态。”

  关于“创新驱动”,政协委员冼燃也深有感触:“我们要谈创新就要谈更高阶段的创新。现在靠单一的创新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如今世界上能够打败各个方面的创新,往往都是跨界式创新。

  冼燃的这个观点被与会的多位委员“点赞”,但也有人表示“不服”。“科学研究酝酿重大突破、重大技术可能在你这边是强调不够。但其实也有些东西是不需要这些方面的。”一位委员有点“不客气”:“我举个例子,比如青藏高原的移动厕所就是从飞机场乘机架得来的灵感,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一些高科技的东西,而是更需要一些人文的。

  “其实……”一直沉默的政协委员何一平面前话筒的小红灯突然亮了:“以前我是搞科技的,后来我不搞科技了。20多年来我一直跟着科技走,虽然后来到企业当领导,再也没跟科技沾边,但是科技项目还得做。

  何一平笑了笑说:“我一直抓科技,因为我觉得,科技得分两类,一类是基础研究,第二类是应用研究,要靠产品的导向。其实正如刚刚那位委员所说的人文设计,也是体现在产品上面。其实科技创新就是需要一个‘大系统’做总指挥,如果没有这么多大系统,那么创新就很滥了。每个人的观念是技术,而没有大系统就不可能成为最重要的革命。

   怎“创新”?一屋人“”了起来

  看到会议的气氛渐渐活泼起来,彭俊彪顺势拿出了自己关于“如何创新驱动”的观点:“目前广东还是缺少推动学科发展的重大科学发现,鲜有能引领产业变革的原理性突破,缺乏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知识积累,领军人才欠缺,创新研究氛围不足等。长此下去,将极大影响广东原创能力的积累,可能导致再度错失新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机遇。

  “我们不缺什么领军人物,多得很。”此时,坐在彭俊彪旁边的政协委员张凌笑着摆了摆手:“这十几年来,我们把科研投入就放在了盲目地引进领军人物上为了搞一些项目把我们原来的一些产学研的项目都摧毁了,本来能在国家申请到的一些项目却得不到资助。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哪里?就是我们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冼燃忍不住又打了个岔,“我是非常尊重科技的,不赞成盲目崇拜。

  好不容易成功“抢麦”的冼燃抓紧提他的建议:“我们要向美国学习,美国真正强大在它的整个文化体系、设计体系。举例,我国的专利数已经和美国旗鼓相当,不相上下,但科技转化率却只有4.5%,而美国是60%。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美国知识产权领域排第一,80%是版权,这是支撑整个美国经济的核心,15%是专利,5%是商标,构成了他们整个体系。美国没有科技部,美国强调企业家创新,把经费全都给了企业家。

  “美国的资助大部分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再加上美国的卫生基金会、能源部的基金会,非常多钱。”何一平这次“仗义出手”却引起委员们大笑。

  “今天是头脑风暴,PK一下也不要紧。美国强调的是R&D(研究与开发)第一位,这是美国所有的企业都强调的核心,越牛的企业越强调以研发、设计为驱动。”冼燃“毫不示弱”,并开始反击。

  “我以前也搞过科研、搞过企业、搞过科技管理。其实我觉得啊,创新的平台、资金能够进入到各个体系下,而不是只是进入到高科技体系下,我们才能对得起未来广东真正的转型升级。刚才听到大家的讨论那么热烈我也很受启发。”看到场面“僵持不下”,久不露声的政协委员杨中艺“温馨地”打了个圆场,一场辣味十足的小争吵终于完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