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政商关系走样实质是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
昆山爆炸案已发生数日,浓雾和烟尘仍似久久不息。曾经为昆山带来发展的招商模式,因“赠送人大代表”等践踏政策原则的问题被接连曝光,引起人们深深的反思。
据《中国经济周刊》披露,在昆山的招商政策中,劳模、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被用作引资的诱饵,由领导赠送给企业方。类似“‘剥削’越多昆山人民越开心”、“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的招商引资理念,更是在当地妇孺皆知,甚至有官员愿意以“为台商端洗脚水”的姿态来赢得投资。
“谁纳税多,谁就是爷”,这样的心态并不只限于昆山一地。对投资的渴求,对政绩的渴望,让无原则的招商引资在某些地方大行其道。为了引进企业、留住企业,部分地方政府随意放低政策门槛,在危机公关的时候不顾实事偏袒大老板。为了追求经济体量短时间之内的增长,对一些企业的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放松在环保、安全、劳动保障上的要求,对环境污染和生产安全视若无睹,这些都是与营造“亲商重商”的市场氛围背道而驰的。
一个健康的市场,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近些年,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垄断经营方面的问题,就有不少知名企业深陷其中。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当地纳税大户,其长期的违规经营,与当地政府部门监管失职不无关系。昆山爆炸事故,更是用血淋淋的事实在泣诉:扭曲的政商关系、对一些企业的过度纵容,不是真正的亲商爱商;只顾老板舒心,不管劳动者权益,不顾公共利益,最终不得人心,甚至带来灾难。
有人评价,中国两千年的企业史,实际上是政商博弈史。政府与企业怎么相处,不仅关系到政商生态,而且关系到社会运行的秩序。我们现在强调亲商、爱商、敬商,是针对中国社会“官本位”思想严重而言,是要求政府部门放下“官老爷”心态,彻底扭转“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不良风气,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激活社会的创造力。但是,政府给予企业家应有的尊重与呵护,并不表示要突破法律、政策的界限,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无底线地迁就,更不该为不法行为大开绿灯。从对企业发展环境的干扰,到过度放松对进驻企业的监管,这是政商关系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官商之间淡如水,要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新型政商关系。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企业犹如一棵树,它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阳光、空气、水。公平的市场环境,诚信的商务氛围,高效的政务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才是企业所需的土壤和阳光。在7月中旬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要公平不要补贴”,成为包括董明珠、张朝阳等众多企业家的心声。可见,公平的市场竞争对于企业来讲多么难能可贵。不找市长找市场,没有暗箱操作,只有公开透明、公平相待,营造这样的发展氛围,才是真正的亲商、爱商、敬商。
一些地区政商关系走样,实质上是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依法行政,认真履职,尊重市场规律,始终是政府应该恪守的准则。任何无视原则和底线,以政府之手扰乱市场、过多干预市场、甚至人为操纵市场的做法,不仅搅乱商业生态,更会损害公共利益,是对亲商、爱商本意的曲解。
□ 本报评论员 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