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政府失信原因 部分领导习惯吹大牛撇责任

30.06.2014  05:14

  近年来,随着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大,政府诚信建设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诚信事件仍时有发生。失信行为让一些地方政府诚信大打折扣。据新华社

  ■ 案例

  1

  知情不报

  对公众关心的重大突发事件刻意隐匿不报。2012年12月,山西潞安天脊煤化工集团发生苯胺泄漏。时隔5天后,长治市才向省政府报告。

  2

  不当辟“

  2012年12月,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举报,国家能源局却回应“纯属污蔑造谣”。2013年8月,刘铁男被开除党籍,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

  出尔反尔

  2013年3月25日,杭州市政府宣布,自第二日零时起对小客车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措施。而不久前,杭州市治堵办等部门还将“杭州即将限牌”斥为谣言。

  4

  朝令夕改

  随意修改规划。杭州萧山区,2010年7月才交付使用的鸿达新路,由于被认为影响杭州整体形象,同年8月就被彻底重新“改造”。

  5

  拖欠债务

  从2009年到2012年间,杨永先后在安徽萧县承接了5个市政基建项目,政府不仅没按合同拨付进度款,完工验收合格后仍拖欠工程款数千万。

  6

  空头支票

  在中西部一些地区,优惠政策无法兑现的案例比比皆是。2009年,一名为河北某市引进十多亿投资项目的人士,因地方政府未能兑现上千万招商奖励将政府告上法庭。

  ■ 分析

  专家分析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诚信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习惯“撇责任” “报不报,看领导”。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突发事件,尤其对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报送,有很复杂的送审程序。涉及多个或多级部门如何权衡?一些政府部门及干部不敢担责,先“”再“”,最好把责任撇少撇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一些政府部门为了不伤害自己形象,希望一瞒了之,最终将引起公众更多的不满。

  习惯“吹大牛” “干得好不如说得好”。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喜欢文过饰非,应该干好和完成的工作会当做成绩大吹特吹,而工作中损害了群众利益,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习惯“换思路” “一任领导一套思路”,这种现象不仅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也让在基层工作的干部群众不知所措。

  习惯“官屁股” “屁股决定脑袋”。一些网民认为,政府是否诚信,关键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是否诚信,关键在是否真正密切联系群众。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认为,政府部门的大多失信行为,主要原因还是没将其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应考虑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信息公开法”等,让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行政更加规范,以实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目标。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

  构建政府诚信,重点要落实问责,加大对政府及其官员的问责力度,坚决依法惩处政府官员的腐败、浪费和不诚信等行为。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韩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