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组织搭成长“舞台”

13.02.2015  18:23

江门市社会组织从“成长”走向“壮大”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组织培育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唐达摄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效率政府”。凡是社会能办好的,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政府只需专心“做好自己这份工”,自然有利于提速增效。 

  统计数据显示,江门市目前已登记成立社会组织3271家,其中社工机构72家,社会组织数量“井喷式”增长。类型多样的社会组织不断涌现、遍布城乡,服务范围覆盖民生、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江门市不断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发展思路,推动了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市民政局副局长简锦聪说。其中,准入门槛的放宽和登记程序的简化,成为社会组织数量快速增长的“催化剂”。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组织的“摇篮”,各市(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面向潜在型、萌芽型和初创型社会组织,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培育和支持。“我们为社会组织提供发展指导、能力提升、资源拓展以及合作交流等服务,帮助他们走向独立。”蓬江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副主任付裕说。 

        社会组织成长,需要萌芽的“土壤”,更离不开成长的“舞台”。去年一年来,江门市各级资金投入近2亿元,购买政府服务项目416项,为社会组织成长壮大搭建了平台。其中,投入“千万资金、亿元资产”举办的江门市首届“养老·助残”公益创投,20多家本土社会组织成功签约承接35个创投项目,社会组织的活力得到激活,服务能力和质量得到规范、提升。 

        社工人才是重要“推动力” 

        “抓好社工机构服务质量,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服务和职能转移能力,是江门市社会组织培育的重点工作。”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李长才说。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组织培育成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江门市已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工作的实施方案》,整合社工和义工资源,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据统计,全市社工机构自建义工队63家,队员2700多人。今年,江门市将继续推进“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落实,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和部门合作,重点依托村(社区)公共服务站和公益创投项目平台,实现社工机构与义工组织互动对接。(江门日报记者  唐达)